
汽车头条App
 
                    
                    汽车头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数字不止是里程碑,而是打开不确定未来的密码。
这句话,曾被广泛用于航天领域,在计算落点和打破宇宙速度时,那句经典的“数字不会说谎”来自于此。这句话,适用于人类简史、时间简史几乎任何书籍,毕竟人类和地球的种种变化都可以用代码完成数据化。

  
而这句话,也自然可以用在如今的中国和全球汽车市场。从传统制造再到如今的AI时代,转型发生在每个时刻和环节上,这之中,明面上数字只能表现出企业所保持的状态,但深层中这更意味着,发展是向上还是滑落。

  
年轻人可能不懂,这种说法是否意味着跟风。看涨,意味着赢学,看跌,意味着避害。某些行业可能适用,但汽车这种工业领域最长线的板块,不是。
所以,看待一汽-大众3000万辆下线的视角,应该不只是里程碑行为。
3000万的意义,其实超过拿下全球第一
数据分层来看,2014年12月2日,一汽-大众“第1000万辆”整车下线仪式在长春、成都、佛山三地同时举行;2020 年3月30 日,一汽-大众累计生产达到 2000万辆。2025年10月30日,第3000万辆整车在长春下线。

  
中国首家产销突破3000万辆的乘用车企业,就此诞生。且不难看出,一汽-大众不仅是取得了销量增长爆发的加速度,第一个1000万辆花费了23年,但第二个与第三个的时间明显缩短,同时之中还掺杂了疫情、芯片荒、电池荒、俄乌战争等一系列黑天鹅变量。

  
不同的人眼里,3000万辆自然有着不同的意义,感性的抒发人人都会。但从科学的角度看待,需要讲求对比、多维度、可证伪性、可重复性、系统性。

  
对比上看,市场在变,一汽-大众巍然不变。在乘用车厂商销量的排名中,上汽通用、东风日产、吉利汽车、长城汽车、长安汽车、比亚迪、两个本田等,顺序陆续在发生替换,甚至其中很多品牌已经退出了前10的行列。

  
这样的结果背后,显示出的不仅是,一汽-大众得到了用户口碑,更重要的是,它在始终被认可背后,准确的把握了消费者的需求。用技术升级、配置升级等,满足新一轮的消费者需求。还有很多第三方的数据,带来更高的含金量,譬如迈腾B9的车主平均年龄不超30岁,CC车主年龄约为25岁左右。销量上的活力,来自于一汽-大众成功的俘获了中国广泛的年轻新中产消费心智。
除了洞察,还可以参考一汽-大众近10年间的造车逻辑是如何进行升级的。近几年间,车市里因为智能和新能源在加速迭代,但一汽-大众却屡屡交出了出人意料的成绩。

  
关键的转折点出现在2024年到2025年交际之时,2024年时,一汽-大众取得合资车企销量冠军,并稳住了燃油车市场基盘。而在2025年,因为它的存在,燃油车、合资车衰落的说法不攻自破。其单月销量长期同比增长,半年销量同比增长3.5%,上半年燃油车市场份额继续明显增长。

  
这背后基于长期的积累,还有短期内的结构性快速调整。长期积累包括基于中国用户思考的长期技术引入,包括MQB、MQB EVO、MLB、MLB EVO、EVO系列动力总成,短期内的结构性迅速调整则关于,确定油电同智策略、提升自身的底线让高品质成功突围、4S店销售渠道等的调整。上述的种种变化,对应着提出的五大战役以及五大突破方向。

  
从上述已经发生的一切不难看出,一汽-大众在中国车市里,面对很多次的消费与需求转变,它都取得了长期成功。但,更重要的则是,3000万辆的成绩单,意味着它在竞争最激烈、变化最快速的当前格局下,磨砺出了新的方法论,这甚至可以等同于,整个大众汽车能依托于此,轻松的面对未来20年的全球竞争。
所以从很多角度来看,这个3000万辆的含金量,甚至是高于大众拿下某一年的全球销量冠军。因为,3000万辆意味着未来的潜力。
全新计划,一汽-大众的变与不变
有竞争,才能有进步,竞争越激烈,进步越明显。遥想近10年间大众和丰田的争斗,MQB逼出了TNGA,D4ST又逼出了EA系列的进步。而如今,中国车市身为全球汽车AI化、高效化、智能化进步的最前沿阵地,具备着远超其他市场的不可复制性。

  
于是,一汽-大众可以在此“打怪升级”,更可以跃升到更高层级的企业运营。
就在3000万辆的下线仪式中,就能看出其未来的明确态势。
先是包括,持续深化与大众汽车集团的合作共赢、双向赋能,发挥各自优势,大力推进自主、合资一体化研发,整车、总成、生态一体化布局,努力将一汽-大众建设成为新时代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标杆。

  
很显然,一汽-大众的种种成绩,不仅是消费者得到利好,更是中国汽车合作模式的全球名片。
再是包括,“两高一新”总体目标、“五大领先”具体目标和十大核心任务。
关键信息包括,效益优先且保持行业领先的盈利,保证200万辆的规模。每年投入约100亿元用于研发,全速推动电动化转型,重点聚焦在智驾软件等智能电动的核心赛道。

  
不会为了降低成本而调整品质,不会为了抢占市场份额而恶性循环,同时承担就业、带动上下游等社会责任。
100亿元的研发数字,有机会发挥出远超数字本身的威力。譬如在具体技术规划上,一汽-大众将在中国分别采用专用的CEA电子电气架构,架构集成度将提升30%,成本下降40%,研发周期缩短30%,具有高算力、高速通信、整车OTA、准L3辅助驾驶能力。

  
这与新势力车企的投入逻辑并不相同,本身就有着架构、制造等能力,一汽-大众的100亿元可以相比新势力车企更充分的应用在AI等能力中。而这,也绝非是孤军奋战,大众集团层面的同步技术演进,大概率能最终形成1+1>2的技术效果。

  
在新车规划方面,坚持油电混共进全智的战略,后续推出的新车,不会因为能源形式而被区别对待,而是全面智能化。从2026年开始,大众、奥迪、捷达三大品牌将推出近30款全新车型,新能源车型超20款。

  
2026 年起,一汽-大众大众品牌和捷达品牌将在多个细分市场新增 11款为中国市场量身打造的全新车型,包括 6 款纯电动车型、2款插电式混动车型、2款增程式车型及 1 款燃油车型。
而在运营模式方面,捷达品牌的本土化运营模式会得到更新,包括引入中国本土优势资源,推动品牌、商品、生态、治理模式全面焕新。此举可以理解为,捷达可以充分的成为一汽-大众的试点与孵化器。

  
另外,创新也不止于此。一汽-大众的三品牌,将协同加速出海,实施“走出去、走进去、走上去”三步走策略,实现国内国际双轮驱动。
写在最后
当市场竞争已经到了眼前的白热化状态时,业界提出了很多的可能性。其中,有好有坏。
但基于一汽-大众的种种能够看出,一切还是向着乐观的局面前进。包括但不限于,打破同质化、打破堆料、打破亏钱卖车,还会包括,为合资品牌正名,为燃油车正名等。
世界从来不是两分法的存在,正因为有了一汽-大众这种企业的存在,推动下一轮的进步。
 
                    评论 0
 
                        作者信息
更多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