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汽车头条App
 
                    
                    汽车头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10月份以来碳酸锂价格的快速反弹,主力合约重新站上8万元/吨,比6月份上涨近40%。给正面临年底冲量压力的新能源车企带来了更复杂的挑战。这不仅是简单的成本上涨,更是行业“反内卷”政策背景下,车企盈利难题的一次集中体现。

回顾今年走势,碳酸锂价格可谓一波三折。其在2025年5月底曾跌至5.8万元/吨的低位,但进入三季度后,价格开启稳步回升通道。本轮反弹的背后,是需求超预期增长与库存加速去化两大核心因素的共同驱动。
此前相当长一段时间,中国车市在价格战的泥潭里不能自拔。本轮碳酸锂价格上涨,必然会让一部分车企的降价空间被压缩,特别还是在年底冲刺的关键时刻。现在拿不到销量,2026年难度更大。
这就好像一个压力测试,加速行业的整合与洗牌,并完成竞争模式的根本性转变。
支撑碳酸锂价格回暖的核心逻辑
碳酸锂市场的价格上涨反映了供需基本面的深刻变化。
市场需求方面,2025年1-9月,今年前9个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124.3万辆和1122.8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5.2%和34.9%。对比2022年全年722万台的产量和26%的渗透率,短短三年多时间内,新能源汽车实现了产量的大幅提升。单看9月份,新能源汽车产量为158万台,渗透率进一步升至49%,显示出强劲的增长态势。

2025年国内乘用纯电车的平均续航里程为528公里,和过去的5年相比,平均续航里程增加了103公里。并且,2025年高于600公里的续航里程的产品数量持续提升,技术提升明显。同时,2025年,插混车型平均达到137公里,增程车型平均达到205公里。
续航里程增加,也就意味着电池越做越大。更大容量的电池意味着更高的原材料成本。一个200千瓦时的电池组,其直接成本可能高达18万至20万元人民币。这不仅给车企盈利带来压力,也加剧了对关键矿产资源的争夺。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正是因为此前碳酸锂价格处于低谷,所以,车企才有了“疯狂加料”的底气。这也成为碳酸锂需求增长的一个重要结构性因素。
另一方面,储能行业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从政策驱动转向了市场驱动,并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2025年上半年,全球储能电芯出货规模达到240.21GWh,同比增幅高达106.1%,呈现出“淡季不淡、旺季更旺”的特点。全球储能电芯出货量前十名的企业全部为中国公司,它们合计占据了91.2%的市场份额。需求的爆炸式增长导致供需关系紧张。2025年下半年以来,出现了储能电芯“一芯难求”的局面,头部电池企业的工厂普遍处于满产状态,订单排期已至明年。

在供给端,库存的持续下降是本轮价格上涨的直接推动力之一。自2025年8月以来,碳酸锂市场保持去库态势。数据显示,从2025年8月初至9月下旬,上游冶炼厂的库存从5.1万吨显著下降至3.3万吨,降幅达35%。截至10月下旬,社会库存较6月底的高点下降接近50%,周度去库量远超季节性规律。
尽管库存总量绝对值看似不低,但在强劲的需求下,库销比(库存与销售量的比率)已降至良性区间。有分析指出,库存仅能覆盖约1个多月的用量。特别是在需求旺盛的背景下,下游企业仅维持一周左右的低原料库存策略,使得有效的流通货源确实显得相对紧张。
以上是支撑碳酸锂价格回暖的核心逻辑。
一场压力测试,加速行业洗牌
对于车企来说,大电池、大续航的产品策略,就变成了负担。
电池级碳酸锂价格在2025年6月处于低点(约6万元/吨),至8月一度触及9万元/吨,后续震荡至8万元/吨附近,涨幅依然超出了很多车企能够承受的范围。

我们粗略估算一下,对一款80度电的车型来说,碳酸锂成本从6万元/吨升至8万元/吨,那么单块电池包的材料成本可能增加约0.8~0.96万元(计算公式为,碳酸锂价格每上涨10万元/吨,每度电的电池成本就会增加约500~600元)。这对车企而言是巨大的直接利润侵蚀。
头部企业还好,要么在布局了上游锂资源,要么和上游企业签了长期锁价协议,抗风险能力更强。而依赖外部采购电池的非头部车企,其利润空间被严重挤压,面临更大的生存压力。
特别是现在还处于年底冲量的关键时刻,无疑让很多车企“雪上加霜”。本来年底促销就是咬牙硬挺,赶上了2026年购置税由全免变成减半,为了防止订单流失,不少车企迫不得已选择了“购置税兜底”方案——承诺在指定日期前下单的消费者,即使车辆延迟至2026年交付,也能享受与2025年同等的购置税优惠。兜底多以尾款抵扣或现金补贴方式兑现,最高补贴额度达1.5万元。
短期要冲刺年底销量,中期要应对购置税政策退坡,长期则要适应原材料成本的结构性上涨。当前,车企正陷入一个前所未有的“三重压力”困局。这场“成本测试”无疑是一场生存考验,很可能加速行业的整合与淘汰。
这也说明了一个情况,单纯依靠低价竞争的模式已难以为继,生产链条上的任何一环出现了成本上涨,对于那些非头部的车企来说都是“生死考验”,甚至是稍有不慎满盘皆输,因为辗转腾挪的空间越来越少了。换句话说,新能源车企必须要摆脱不可持续的低价竞争。
因为你凝望深渊的时候,深渊也在凝望你。

所以,未来的竞争聚焦技术、供应链优化和品牌价值,这些都不是空话,而是可以尝试的突破方向。尽管短期库存数据支撑价格走强,但长期看待市场仍需保持冷静。多数市场分析认为,当前的供需改善尚不足以定义为结构性反转。本轮上涨更多是周期性反弹,价格在冲高后可能面临压力。
但是,笔者刚才说过,现在新能源车企价格战差不多已经打到了极致的地步,腾挪空间几乎没有了,任何的风吹草动都可能让有些非头部车企加速“崩盘”。
挺得过去是风雨之后见彩虹,挺不过去就是电闪雷鸣渡劫失败。
百姓评车
这场由碳酸锂价格反弹所引燃的“成本测试”,正迫使车企从过去几年司空见惯的“价格内卷”转向更为残酷的“生存模式”和“价值竞赛”。当简单的降价空间被持续压缩,行业竞争的焦点将不可避免地发生深刻转变。
这无疑将加速行业的洗牌与整合。对于缺乏核心技术、供应链脆弱、品牌定位模糊的非头部车企而言,闪转腾挪的空间已越来越小,生存危机更是严峻。
 
                    评论 0
 
                        作者信息
更多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