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汽车头条App
 
                    
                    汽车头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文/财圈社&道哥说车 麻建宇】10月30日,中德合资车企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第3000万辆整车在长春下线,当那台一汽奥迪A5L领航版下线,一汽-大众正式迈入了“国内首家产销突破3000万辆的乘用车企业”的新里程碑。
需要提到的是,这不同于2024年7月、9月,中国一汽、东风汽车先后举行的汽车集团第6000万辆下线,一汽-大众的这个3000万辆,不是集团而是一个企业。
  

  
从1991年第一辆捷达在长春下线时的万众瞩目,到如今五大生产基地联动、大众、奥迪、捷达三大品牌协同发力,筑起3000万辆的新里程碑,这家合资车企用34年书写了中国市场的传奇。
站在3000万辆的庞大保有量基础上,一汽-大众开启了新的五年计划,一汽党委常委、副总经理兼一汽-大众党委书记、总经理陈彬表示,首先是要效益领先,保持行业领先的盈利,其次要保证200万辆的规模。从研发和技术上,则要保持在合资中的“新高地”。
与此同时,有关品牌、出海、电动化、智能化等方面,一汽-大众也带来了全新的期待。
每年100亿 一汽-大众全速推进电动化转型
据陈彬介绍,未来五年一汽-大众继续坚持油电共进的策略,预计推出近30款全新的产品,其中新能源商品超过20款。自2026 年起,一汽-大众大众品牌和捷达品牌将在多个细分市场新增 11款为中国市场量身打造的全新车型,包括 6 款纯电动车型、2款插电式混动车型、2款增程式车型及 1 款燃油车型。
  

  
值得一提的是,捷达品牌将迎来全新的局面,在运营模式方面,一汽-大众将积极探索捷达品牌本土化运营新模式,引入中国本土优势资源,推动品牌、商品、生态、治理模式全面焕新。产品上,预计在未来五年要推出4款全新新能源汽车,首款捷达品牌纯电车型将搭载一汽-大众 SOA 电子电气架构。
除了产品攻势,更令人期待的是一汽-大众的电动化转型。据介绍,一汽-大众后续将每年投入约100亿元用于研发,以全速推动电动化转型,重点聚焦在智驾软件等智能电动的核心赛道上。陈彬称,“我们的目标是,在智能网联与新能源时代,一汽-大众依然是大家的第一选择。”
  

  
具体技术规划上,一汽-大众打算在中国区域采用专用的CEA电子电器架构。据悉,该架构集成度将提升30%,成本下降40%,研发周期缩短30%,具有高算力、高速通信、整车OTA、准L3辅助驾驶能力。事实上,这也符合合资车企在华发展的本土化原则。
在智能座舱领域,一汽-大众将要打造AI驱动的数字沉浸式智慧座舱,在2026年将首发整车VLM大模型、手势控车、AI医生等超过30项功能将会上车。在智能驾驶领域,一汽-大众将在2026年推出L2级别的组合辅助驾驶,可实现点到点领航辅助以及多场景泊车辅助。在2027年之后,将推动实现L3级别以及以上的自动驾驶,实现多场景智能驾驶,以及代客泊车等功能。
从引进来到走出去 一汽-大众走过的34年
1991年,扎根长春的一汽-大众,仅有1个品牌、1款捷达轿车。34年栉风沐雨,一汽-大众已经成长为拥有大众、奥迪、捷达三大品牌,覆盖燃油与新能源两大赛道,手握33款车型的行业巨头,构建起“五地六厂”的全国产业矩阵。
并且34年来的发展,一汽-大众为中国汽车工业和中国经济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从行业角度来看,秉承“共赢伙伴”的整零协作模式,一汽-大众极大地提升了零部件供应商的综合实力。并且它还是汽车行业的“黄埔军校”,在2003年,一汽-大众便从德国引进AC测评系统,建立起“干事有平台、发展有通道、成长有保障、选拔有标准、付出有激励”的人力资源环境,为行业源源不断地输出人才。
  

  
从经济角度来看,一汽-大众带动上下游50万个就业岗位,形成覆盖东北、西南、华南的汽车产业集群,累计贡献税收超7300亿元,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贡献者。如今,34年过去,一汽-大众更成熟,也更强大,而它也不再是“引进来”的标杆,更将成为“走出去”的标杆。
  

  
与34年前的“引进来”不同,如今的一汽-大众将代表中德合资的全新成果走出去,走向世界。据陈彬介绍,一汽-大众在未来五年内会加速出海,且大众、奥迪、捷达三大品牌全部都会启动出海,形式包括SKD等。一汽-大众计划在未来五年打造20款国际车型,年出口规模将达到10万辆。
显而易见,从最初引入德国康采恩制造体系、奥迪特质量评审体系,打破技术壁垒;到如今实现“联合研发”,甚至走向“中国定义、全球输出”,一汽-大众早已不是简单的“合资企业”,而是中德产业融合的“最优样本”。
 
                    评论 0
 
                        作者信息
更多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