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头条App
                    
                    汽车头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这简直是80年代日本汽车冲击的加强版,中国工厂的产能足以让北美车企全部倒闭。
近期,福特CEO吉姆・法利在CBS《周日早晨》节目中的言论,将“中国汽车威胁论”推向新的舆论焦点。

这位执掌百年车企的掌门人,其对中国电动车的认知已完成多次升级。最早在去年10月,法利成为首位公开驾驶中国品牌电动车的国际车企CEO,透露自己已持续半年驾驶小米电动汽车。今年6月的行业论坛上,他的评价更进一步,称:“中国电动车的进步让我自惭形秽,成本和质量都远超西方产品。” 到9月《The Verge》播客节目中,他直言不讳:“特斯拉、通用和福特都无法与之抗衡,中国已是电动车行业的‘700 磅大猩猩’。”

而这次,法利更是提出:“中国目前对美国汽车行业构成的竞争很像20世纪80年代日本带来的竞争,但激烈程度要高得多。”同时还补充道:“我认为情况几乎完全一样,只不过这次是‘加强版’。”
看起来,法利对与中国汽车产业已有一套清晰认知,同时其亦用最直白的语言道出了全球汽车产业格局的变化。

毫无疑问,法利的焦虑并非空穴来风,而是被全球产业数据逐一佐证。2025年全球电动汽车销量预计突破2000万辆,其中中国将贡献1400万辆,占比高达 70%,延续全球每三辆电动车就有两辆产自中国的格局。更关键的是,这种领先已从规模延伸至质量。从数据来看,8月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达48.83%,远超全球25%的平均水平,同时长三角、珠三角形成的全产业链闭环,让核心零部件自主可控率已超95%。目前来看,这种优势正在倒逼国际车企角色互换,相关案例不胜枚举,比如大众入股小鹏、斯泰兰蒂斯牵手零跑.....昔日的技术输出者如今已然沦为技术引进者。
更令人关注的是,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市场正呈现多元化格局,从过去依赖单一市场逐步转向全面开花。其中2025年我国汽车出口市场实现了多元化突破,尤其对阿联酋、墨西哥、英国等国家的出口均实现了超强增长。欧洲市场是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的核心区域,其中比利时人和英国人最喜爱购买中国新能源汽车。中东市场异军突起,成为增长最快的区域之一,阿联酋市场表现可圈可点。东南亚市场同样表现强劲,澳大利亚、巴西等市场也表现稳定。

个人看来,中国电动车之所以能取得长足进步,并实现跨级别超越,背后是多种优势共同叠加的结果。首先是市场驱动,与欧美车企依赖补贴不同,中国电动车已完成政策驱动向市场驱动的转型。今年8月我国系能源汽车单月销量达139.5万辆,同比增长26.82%,全年有望达成1550万辆目标。其次是标准制定,燃油车时代跟跑的中国车企,如今在电动车领域掌握标准话语,其中我国动力电池GB/T标准被 20 多个国家采用,“车路云一体化”方案成为国际主流技术路线。这也解释了欧盟的贸易保护行为,其本质是对“中国标准”崛起的恐慌。
更为重要的是,这是我们全产业链的系统胜利。目前,中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构建了全球最大、最完整的汽车产业链,从电池、电机到电控系统,我国已形成强大的配套能力。数据显示,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超过10万家,实现了1500种部品的覆盖,形成从上游原材料到下游出行服务的全产业链闭环。在技术层面,中国电驱动系统已在多个关键领域实现突破。驱动电机关键性能已达国际先进水平,实现高压高速化;电机控制器方面,硅基控制器关键性能指标达国际先进水平,基于碳化硅的电机控制器已实现产业化。

意味深长的是,我国近期已将电动汽车从“十四五”规划的战略产业列表中移除。这一信号表明,我国认为电动汽车产业已经成熟,不再需要特殊政策扶持。在之前的三份五年规划中,新能源汽车始终被列为战略性产业,获得了巨额资金支持。据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报告估计,自2009年以来,中国政府已至少投入2300亿美元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而这些投入如今已然开花结果,截至2024年7月,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已占总汽车销量的一半以上,这一目标比原计划提前了十年实现!
车叔总结
从法利的连续发声中,我们可以清晰看到全球汽车产业的权力转移。中国电动车的优势并非单一企业的胜利,而是生态的成功,这场由中国主导的汽车产业革命,正如法利所警示的那样,才刚刚拉开序幕。
                    评论 0
作者信息
更多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