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头条App
汽车头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这一次,北京现代要把失去的时间抢回来。
回望过去,2002年的中国车市,还处在"老三样"统治的年代,彼时的北京现代却用自己的“神话”震撼了整个行业。
当年签约、当年建厂、当年投产,首款车型索纳塔下线时,整个汽车圈都在议论"现代速度"究竟是神话还是特例。

没人能想到,这个中韩合资品牌会在接下来的二十年里,成为中国家庭的"国民车"代名词。
伊兰特在出租车市场的耐用性口碑,让它成为北上广深街头最常见的身影;途胜作为早期城市SUV的代表,把"家用越野两不误"的概念刻进消费者心里;库斯途更是在MPV红海市场里,凭借性价比撕开一道口子。
到今天,北京现代手里握着1200万用户的信任,这背后是累计超1200亿元的纳税额,是牵动20万人就业的产业链条,也是合资车黄金时代的鲜活注脚。

但新能源浪潮来得比所有人预想的都猛。当自主品牌靠着电池和智能座舱快速崛起时,包括北京现代在内的合资品牌一度陷入"油改电"的迷思。
消费者开始吐槽"合资电动车贵且笨",续航不如自主,智能配置像古董,曾经的销量王者眼睁睁看着市场份额被一点点蚕食。
最尴尬的是2023年,中国新能源渗透率突破30%,而北京现代的新能源车型占比还不足5%,昔日的"现代速度"变成了"转型慢半拍"的调侃。
不过熟悉汽车行业的人都清楚,韩系车从来不是坐以待毙的角色。当年能从欧美日系的围剿中突围,靠的就是"看清趋势就all in"的狠劲。
2025年,广汽丰田铂智3X、日产N7陆续杀进10-15万新能源赛道时,北京现代终于甩出了藏了三年的底牌。
“智启2030”是带时间表的生死状
2025年10月烟台的上市发布会,北京现代常任副总经理李双双的一句话戳破了合资品牌的处境:"我们已经没有退路可言,没有退路就是最好的出路"。

这句话的背后,是"智启2030计划"的正式落地,与其说是战略发布,不如说是给市场的一份"生死状"。
到2030年,50万辆销量,国内30万+出口20万,13款新能源车,每一个数字都带着破釜沉舟的意味。
先看最关键的产品牌,北京现代这次没玩虚的。
燃油车端要推7款改款,伊兰特、途胜这些老将不会退场,毕竟现在还有近40%的消费者没准备好拥抱纯电,稳住燃油基本盘是基本操作。
真正的杀招在新能源这边,分三阶段推进的节奏把"稳准狠"三个字刻在了骨子里。
刚刚上市的EO羿欧,刚亮相就把10-15万纯电SUV市场的水搅浑了。
11.98万的起售价,88度弗迪刀片电池,CLTC续航722公里,这组数据直接掀了行业桌子。

更狠的是它的补能效率,30%到80%快充只要27分钟,这不是堆电池的蛮力,而是E-GMP纯电平台的技术底气。
现代集团砸120亿美元打造的这个平台,电机效率、能量回收逻辑都是经过全球市场验证的,如今直接下放到15万价位,本质上是用全球技术体系打自主的成本优势。
2026-2027年的5款车型更见北京现代的野心,纯电、混动、增程全覆盖,纯电续航破600公里,增程纯电里程超250公里,这是精准踩中了"续航焦虑患者"的痛点。

最关键的是智能配置的时间表:2026年全系L2+,2027年升级L2++,要知道现在很多合资车还在L2级徘徊,这个推进速度直接看齐新势力。
到2028-2030年的第三阶段,北京现代要打"全面领先"牌。7款中大型车覆盖轿车、SUV、MPV,全栈软件定义汽车、L3级智驾、下一代IVI系统,这些曾经被视为新势力专属的标签,都被写进了合资品牌的规划里。

从追赶到领跑,给出的时间是5年,不算激进但绝对紧凑。
这份产品规划最聪明的地方,是没放弃燃油车的基本盘,又在新能源赛道上精准卡位。
10-15万这个黄金赛道占了乘用车市场30%的份额,是走量的关键,也是自主品牌的基本盘。北京现代用"B级配置A级价"的打法,本质上是用合资的品控和技术,去抢自主的性价比市场,这步棋走对了就是破局的关键。
合资车终于放下了"架子"
合资品牌新能源转型的最大障碍,从来不是技术,而是"外方定技术、中方搞生产"的老毛病。北京现代的"智启2030计划"里,最值得玩味的不是销量目标,而是对"本土化"的重构。
这次合资车终于学会了放下架子。
过去的合资研发,更像是"全球车型的中国适配",改改轴距、加个导航就算完事。但北京现代直接搞了"三中心协同":烟台研发中心管整车开发试制,北京技术中心抓市场洞察和供应商合作,上海前瞻中心专攻自动驾驶和电动化。
三个中心各司其职又相互联动,目标很明确:把研发周期缩短30%,从"技术跟随"变成"技术领先"。

这种转变不是喊口号。EO羿欧虽然用了现代的E-GMP平台,但从产品定义到功能设计,全由中国团队主导。消费者想要长续航,就给88度电池配722公里续航;想要智能座舱,就装高通骁龙8295芯片,兼容CarLink/CarPlay,连方言语音识别都做了优化;担心补能麻烦,就把快充速度做到27分钟。
这些细节不是全球总部能拍板的,必须靠扎在中国市场的团队才能摸清。
北京现代供应链的也开始了"本土化革命"。

北京现代早年的供应链里,海外零部件占比超60%,不仅成本高,响应速度还慢。
现在完全换了思路,电池找弗迪,智驾合作大疆和Momenta,芯片用高通,本土化供应链占比直接拉到82%。
这种操作的好处立竿见影,一方面能把成本压下来,15万就能买到700公里续航的合资纯电,没有本土供应链根本做不到;另一方面能跟上技术迭代,自主品牌换电池技术,北京现代靠供应链联动就能快速响应。
最值得期待的是"AI驱动"的布局。
北京现代没像某些品牌那样把AI当噱头,而是拆成了四个具体的应用方向:AI能源管理优化续航,AI底盘适应复杂路况,AI座舱提供主动服务,AI智驾识别突发场景。

EO羿欧上的大语言模型只是起点,到2030年要实现全场景AI赋能。这种务实的技术路线,比堆砌大屏和语音指令要靠谱得多——毕竟消费者要的是能用的AI,不是只会说"在呢"的智障助手。
这种本土化不是对全球技术的否定,而是"全球品质+中国技术"的融合。
现代集团的底盘调校、电驱效率是积累了几十年的家底,再配上中国的电池技术和智能方案,相当于给老江湖装了新武器。
这比单纯的自主堆配置,或者合资抱残守缺,都更接近市场的真实需求。
中国造的车要卖回全球
北京现代的"智启2030计划"里,有个很有意思的设定:50万辆销量里,国内30万,出口20万。这个"国内+海外"的双轮驱动战略,藏着合资品牌的另一条生路。
就是把中国造的车卖回全球。
可能有人忘了,现代汽车已经连续三年稳居全球销量TOP3,海外市场的渠道和口碑本就是北京现代的隐形资产。
但过去的出口,更多是"把中国产的燃油车卖去第三世界",现在的逻辑完全变了:以中国市场为研发中心,打造全球适配的新能源车型,再反哺全球市场。这就是"在中国,为中国,向全球"的真正含义。

这个战略已经初见成效。2024年北京现代出口量突破5万辆,同比暴涨400%,途胜、胜达已经卖到了中南美和中亚。2025年的目标是10万辆,2030年要冲到20万辆。
这个增长曲线不是空想,胜达出口哈萨克斯坦的项目正在推进,韩国出租车市场也在拓展,中南美市场的新能源需求正快速崛起,这些都是现成的增量市场。
最值得一体的就是"中国制造"的成本优势。
中国的新能源供应链成熟度全球第一,电池、电机、芯片的成本比欧洲低30%,比东南亚低15%。北京现代在烟台的工厂已经实现了82%的国产化率,生产效率比现代本土工厂还高10%。
用中国的供应链造新能源车,再出口到全球,既能避开国内的价格战,又能享受海外市场的溢价,这步棋走得相当精明。
国内市场的打法也很务实。
10-15万的主流赛道死磕性价比,用EO羿欧这样的车型撕开缺口;中高端市场靠后续的C级、D级车型补位,搭载L3智驾和软件定义汽车技术,和新势力抢蛋糕。

服务端也没落下,线上线下的EV专享服务,充电和家充桩的尊享体验,还要把渠道恢复到380家以上。
这些动作都是在补之前的短板——合资车早年的服务优势,不该在新能源时代丢掉。
社会责任的部分反而最见底蕴。
23年累计投入数十亿元在教育、环保领域,带动1200家产业链企业,这些不是短期能堆出来的。
现在把环保投入和新能源转型结合,既符合政策导向,又能打动注重社会价值的年轻消费者。比起某些车企动辄喊"改变世界"的口号,这种长期主义的担当反而更有说服力。
合资反攻不是玩笑,行业终局还没到
很多人说,中国新能源市场的终局是自主品牌的天下,但2025年的这波合资反攻,可能要改写这个判断。北京现代的"智启2030计划"不是孤例,丰田、日产都在跟进,它们的共同点是,放下品牌身段,拥抱本土供应链,用全球技术体系打性价比牌。
北京现代的底气,来自23年积累的1200万用户信任,来自现代集团的技术家底,更来自对中国市场的重新理解。

EO羿欧的722公里续航和15万定价,本质上是给行业提了个醒:新能源竞争到最后,拼的不是谁的屏更大,谁的语音更甜,而是谁的体系更成熟,谁的成本控制更精准。
当年的"现代速度"靠的是敢为人先,现在的转型靠的是务实求变。从燃油车王者到新能源挑战者,北京现代走了些弯路,但好在没错过关键节点。
2030年的50万辆目标能不能实现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合资老将已经证明。当传统车企真的想赢时,它们手里的牌远比想象中要多。
中国新能源市场的好戏,才刚刚开始。
评论 0
作者信息
更多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