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头条App
汽车头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对理想汽车而言,2025年第三季度意义特殊,它是品牌第二个十年的首个季度,却意外迎来了一场“艰难的考验”。
产品周期、公关舆情、供应链爬产、政策变化等带来的各种挑战之下,理想汽车连续11个季度盈利的纪录中断。11月26日,理想汽车发布的三季报显示,三季度净亏损达6.24亿元,而去年同期是盈利28.2亿元,上个季度也有11亿元盈利。
李想甚至直言,在努力学习职业经理人的管理体系,逼迫自己接受各种变化之下,“变成了越来越差的自己”。
但逆风之下,李想毅然为理想汽车立下最难的军令状。
面向第二个十年,理想汽车将在组织、产品、技术这三个最重要的关键选择上进行迭代:组织上,理想汽车将重回创业型组织的管理模式;产品上,让车变成物理世界的具身智能产品;技术上,面向物理世界构建具身智能的全栈自研的AI系统。

否定三年来的自己,以创业姿态重启新十年,这对任何公司都绝非易事。但这在李想身上又很合理,似乎也就应该理想汽车去做。
毕竟在李想创业之路上,贯穿始终的是那句他刻入理想汽车骨髓的话:“掌控自己的命运,挑战成长的极限”。
中国文化里有种思想叫“人定胜天”,什么是人定胜天?这或许不是战胜自然的狂妄,而是对存世态度的提醒——有定力、专注、内心不乱,才能减缓熵增,穿越周期。
真正的快,不怕慢半拍。真正的成长,也从来都是在自我造血中绝地反击。
所谓的亏损,所谓的承压
理想汽车的亏损,让有些人觉得新势力阵营中最会赚钱的企业也折戟了。
但其实理想汽车的底子依然很厚。此次亏损的一大原因,来自MEGA的召回。如果排除召回涉及的预估成本,2025三季度的汽车业务毛利率为19.8%。最终三季度汽车业务毛利率为15.5%,结合三季度259亿元汽车业务收入计算,召回的预估成本大概超过10亿元。如果排除这部分预估成本,那么理想本季度并未亏损。

从营收方面来看,2025年三季度,理想汽车营收274亿元,依然在新势力车企中保持领先(蔚来:217.9亿元,小鹏:203.8亿元,零跑:194.5亿元)。同时,理想汽车有高达989亿元的现金储备,也位于新势力车企之首。
所以综合来看,三季度对召回费用的一次性计提,或许是理想汽车将前期包袱沉淀于三季度,为第四季度的发力及2026年的长远发展铺平道路。
目前,除去销量稳步提升的MEGA在三季度获得50万元以上纯电动和50万元以上MPV销量冠军外,理想i6和i8两款纯电产品的累计订单已经超过10万辆,11月起,为了应对产能爬坡,理想i6引入了双电池供应商。理想汽车执行董事兼总裁马东辉承诺,两家供应商的电池性能与质量标准将保持一致,而到明年年初,i6的月产能将稳步提升至2万台。
对于2026年,马东辉也表示有信心实现交付的历史性突破。
这份信心,一定程度来自明年将要改款的L系列,其将是“重回增程产品领先地位”的战略车型,将“用确定性的技术升级、确定性的交付节奏、确定性的用户价值,去回应市场的不确定性。”

具体来说,L系列将回归精简SKU设置,兼顾市场覆盖和供应效率;将实现核心体验全系拉满,消除目前入门版的体验痛点;将在延续经典设计的同时,强化豪华质感升级;将全系标配5C超充,以实现与纯电超充网络的协同。
除去L系列的改款,2026年理想汽车自研的M100芯片也将量产交付,目前该芯片处于大规模测试阶段,而它将与理想汽车的基础模型、编译器和软件系统协同设计,从而达成最高效的人工智能能力,下一代产品或将实现性价比3倍的提升。
伴随着M100上车,马东辉也预告了接下来理想汽车在辅助驾驶领域的升级。譬如理想将推出行业首创防御性AES功能,也在探索“任意车位到任意车位”的全场景泊车,并且结合自建的高速超充站实现智能找站“VLA充电”功能,真正完善智能出行的生态。
从爆款车到“变形金刚”
最近,“中国巴菲特”段永平接受采访,谈到苹果造车时,他说“苹果不造车不是技术问题,是他们到底能干什么;他发现他的产品没有办法给用户增加足够的价值的时候,他们就不碰了,他们不会为了生意去做。”
李想对电动车发展的看法,与段永平类似。
在他看来,如果未来10年依然造电动车,那么竞争逻辑就会变成“参数大战”,从续航里程到车身长度再到更便宜的价格。“电动车的选择不是不好,而是不够;智能终端的选择也不是不好,而是不够;只有选择具身智能这个最难的题,我们才可以真正改变用户的生活,”
所以未来十年,理想汽车要把车变成机器人——从被动的机器成长为自动的机器,再进化为主动的机器人,像《变形金刚》《赛车总动员》的汽车形态机器人,才是最好的选择。

将汽车变为机器人,需要赋予它更强的感知能力(如人的眼睛、耳朵)、计算能力(如大脑与神经),改造硬件形成更强的本体能力。
在此框架下,汽车的价值内核正被彻底重构。李想给出的例子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功能表”,而是贴近日常生活的场景:主动完成停车、充电、开关门,可以扮演父母、助理、乘务员的角色,这些价值会融入高频的生活和体验中,有了就再也回不去了。
这样的战略也意味着理想必须在技术侧向前迈出更大一步。过去几年,理想一直在进行技术储备,这也是理想选择自研M100芯片的原因,构建星环OS、具身智能模型以及线控底盘在内的全链路能力。
在新一代的汽车产品上,过去几年的投入已经初见成效。 理想VLA司机大模型在理想i8上实现量产上车,9月向AD Max用户全量推送,10月VLA月度使用率达到91%——更高的用户渗透率,也能够反向让模型变得更聪明。

财报发布前,李想在个人社交媒体上透露,公司将推出AI眼镜和AI音箱,将与MindVLA 自动驾驶系统深度协同。这些动作与财报会议的内容相互耦合,一条清晰的主线浮出水面:理想正试图把在车内长期打磨成熟的AI Agent能力,拓展到更广泛的智能终端体系中,最终为用户提供具身智能所需的完整系统能力。
而基于系统能力构建的护城河,本身就是一道难以复制的结构性壁垒。
做最擅长的事,重返“创业第一天”
高维战略需要高维组织来承载,理想的架构调整,是升维对接,也是价值回归。
理想汽车在过去十年中,前七年都采用创业公司的管理模式,在2022年前后转向职业经理人管理模式,也就是外界所称“全面学习华为”的时期。经过三年的调整,李想看到了两个模式的完全不同:职业经理人模式适合行业与技术周期稳定、企业在行业中的领先地位稳固、创始人和创业团队要么没有动力干了,要么已经不在了。满足这三个条件,职业经理人管理模式是非常好的选择。
但创业公司则完全相反,行业与技术周期变化巨大、行业格局不稳定、创始人和创业团队每天还在投入的努力工作,充满动力。显然,理想汽车与所处当下的汽车行业,更符合创业公司管理模式。

从1998年开始,李想有27年的创业公司的管理经验,而且从来没有在任何大企业中以职业经理人的方式工作过。“自己热爱产品、热爱汽车、热爱人工智能,工作就是自己最大的爱好,为什么不用自己最擅长的能力和方式来管理理想汽车?”
对于创业公司的管理,李想认为有4件核心工作:
第一,更多、更深度的对话,而非汇报,这是提升认知和大胆决策的关键要素;
第二,聚焦用户价值,而非只是交付;
第三,持续提升效率,而非占有更多资源,这样才有更多资源,去做短期不创造收入的长期投资和能力建设;
第四,要识别关键问题,而不是创造信息不对称,解决关键问题才能在高度竞争与变化的环境中持续满足用户需求。
接下来,在“创业公司管理”的模式下,理想培养的从一线成长起来的中坚力量,目标不仅是“能否造出更强的车”,而是在未来的3-5年内,让理想汽车成为具身智能领域表现最好、用户价值最高的企业。
对于外界而言,要证明理想战略的正确性,等到那个惊喜时刻,还需要时间。但聚焦长期价值的特点,就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增效并不明显,甚至到了走过一半的周期时依然没有太明显的改变,直到里程碑出现,曲线乘风而起,再无任何阻挡。
评论 0
作者信息
更多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