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头条App
汽车头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最近,懂车帝与央视联合做的一档36款智驾车型测试的节目被持续顶上了热搜。
原因很简单,这次的结果太令人“意外”了。虽然懂车帝一直强调,这是一档辅助驾驶科普节目,主要是提醒大家正确认识辅助驾驶的相关功能和安全边界,并没有做任何的官方排名。但“贴心”的媒体看完节目,很自觉地“补上”了排名。
然后最具争议的事情出现了,特斯拉两款车包揽了“冠亚军”,蓝山排在了第三,然后才是号称辅助驾驶“第一梯队”的小鹏与问界。
最开心的莫过于马斯克和特斯拉粉丝了,被压制了几年,这波在各大论坛“火力全开”,把曾经拉踩过自己的品牌一一揪出来群嘲。
要我说,冤冤相报何时了,这波“崛起”的特粉,后面大概率要被嘲回去的。其实盘一盘前因后果,得出这样的结论并不难。
(1)特粉“过年”,自上而下
这一波特斯拉的开心是自上而下的,测试结果发出后,连特斯拉老总马斯克都被“惊动”了,专门发了推特评价这件事。
老马表示,由于国内的法律禁止数据出境,特斯拉是没有本地训练数据的。这种情况下在中国能取得最高成绩,还是值得骄傲的。话说回来,哪怕懂车帝再怎么解释没有排名,似乎不具备说服力,起码老马都是相信这个排名存在的。
然后老马还做了补充,特斯拉正在添加相应的训练数据,以实现更好的效果云云。意思再明确不过了,FSD系统戴着镣铐跳舞,依然轻松赢得了这场比赛,你就说我家特斯拉牛不牛?
然后是特斯拉副总裁陶琳也“复活”了,就是之前说要教育中国消费者的那一位。她表示,马斯克十几年就提出要开发比人类驾驶安全10倍的辅助小时,特斯拉已经超越这一目标,是不是遥遥领先?
然后强调,我们特斯拉不关注排名,因为排名只是相对的、暂时的,但安全要求没有上限,这格局确实要得。
最“扬眉吐气”的当数特斯拉车主,在各大论坛抢占舆论高地,表示特斯拉FSD在“闭卷考试”中遥遥领先,“电车只有特斯拉,手机只有苹果,超市只去山姆”,“n年不升级的特斯拉依然是天花板”云云,全出来了。
当然还有各方的“佐证”,比如北京和上海人民最爱买特斯拉Model Y,中汽协的领导呼吁要正视与特斯拉的差距,北京国企女骨干锐评小米YU7操控与特斯拉差距巨大等等。
总之,这一轮特粉真的是“过年”了。以往的测试,特斯拉不是在垫底就是在垫底的路上。这一波摇身一变“翻身做主”,粉丝终于找回了曾经“碾压全世界”的感觉。
至少在功夫汽车印象中,也就2021年左右的时候有过这种盛况。当时特斯拉在大卖的情况下坚持主动降价,一下子击破了舆论防线。现如今的表现,真有点“重回巅峰”的感觉。
(2)碾压不了一点,特斯拉的致命死穴
特粉列举了特斯拉的诸多优点,比如“真实续航”表现行业一线,操控表现一流,再加上辅助驾驶也是天花板。这样的特斯拉,怎么就不是行业第一了?
但个人看来,这样的结论其实是很难站住脚的。
首先说这次测试,特斯拉确实拿了第一,甭管懂车帝如何解释没有官方排名,这是不争的事实。但这个第一的背后,其实是标准并不统一。
比如每家车企的跟车距离和速度并不一样,在触发刹停动作时,特斯拉的车速在115km/h左右,跟车距离115米左右。其他家车速120km/h+,跟车距离70米左右。有测试车决定自己变道过去,司机强行拉回方向盘。
这里面其实涉及一个“规则理解”的问题,比如国产车开到120km/h+其实是超速了,但国内真的很多人就是开这个速度,略微超速似乎是“常态”,因为你不超在最左侧车道是待不住的。
再就是跟车距离,理论上跟车距离115米自然安全,但现实生活中也确实容易被人“加塞”,这一点大家一试便知。
很显然,国内车企的辅助驾驶,很多就是根据“现实情况”来的,而特斯拉明显要“守规矩”一些。大家学的数据模型并不一样,表现自然也不一样。
特斯拉没怎么学国内的数据,导致之前市区驾驶出了不少洋相,尤其是“红绿灯劫数”。到了路规相对简单的高速,理想场景下,反而成了优势。
再回到产品上,特斯拉的问题可能更多。比如20多万的Model 3配的是62.5度的电池包,至今没有外放电,马上要上市的Model Y L就是现款车型的简单拉长。至于操控,很大程度还是牺牲舒适性换来的。
说白了,特斯拉的死穴还是产品,包括这个新六座车出来,很大概率也不是什么“六边形产品”,这不是一两次测试能改变的。
(3)小心反转,别被当枪
而且以现在的舆论玩法,千万别轻易站队。比如这一次特粉把懂车帝吹上天了,说怎么公正云云。占据了推广辅助驾驶、又强调安全性的“大义”,还拉上官方机构背书,确实抢占了舆论高地。
那万一明天就反转了,特粉又如何自洽呢?
这种可能性是极大的,比如前阵子懂车帝就组织了一次实地测评,号称要为消费者“探底”。结果特斯拉频频失误,不仅有闯红灯、车道识别出错这种经典问题,应对加塞反应也非常迟缓,接管次数遥遥领先。话说回来,跟这次的测试好像就隔了半年不到?
再往前一点,去年夏天懂车帝的AEB测试,特斯拉也几乎垫底,仅高于小米。前年的冬季续航测试,特斯拉Model Y的续航达成率只有39.68%,再次垫底。只是那一次是几大国产品牌在互掐,没人关注罢了。
说白了,特斯拉基本就是“工具人”的角色。需要吹捧车企的时候,就踩特斯拉;需要踩车企的时候,就抬高特斯拉。只是这一次个人觉得是后者,现在辅助驾驶这个概念太热了,需要降降温,给公众一些提醒,没想到玩过了。
这次特粉别嗨太过了,以目前形势发展的尿性,大概率后续要喊冤。
(4)功夫拍案
其实经历了2021年的“坐车顶”事件后,特斯拉已经变成了一个“独美”的品牌。不参加车展,不举办发布会,不搞公开测评,也不参加舆论战。这样的做法其实挺好的,你不跳,别人多数时候其实也不会理你。
结果这次懂车帝略施小计,包括马斯克都不淡定了,特粉更是开启了狂欢。这是非常危险的讯号,以一些机构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搞法,这次就是把特斯拉三个字当成了免费的热搜,目的也确实达到了。
现在这种high法其实是四处树敌,到时候很可能会被疯狂反噬,特粉们能顶住吗?
评论 0
作者信息
更多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