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头条App
汽车头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2025年9月7日,欧洲最大汽车展——德国慕尼黑国际汽车展(IAA)正处高潮,一场由艾伦·麦克阿瑟基金会主办、宁德时代支持的全球电池循环经济高端论坛,悄然成为展会“隐形焦点”。这场汇聚了宁德时代、宝马、梅赛德斯-奔驰、巴斯夫等产业链领军企业,以及全球电池联盟、欧洲电池联盟等权威机构代表的论坛,吸引了逾百名产业链从业者、国际组织官员与智库研究者到场,围绕“电池价值链循环路径”与“政策金融协同”两大核心议题,为全球汽车产业绿色变革寻找切实路径,更推动“全球能源循环计划”向规模化落地迈出关键一步。
“实现电池循环经济,绝不是某一家企业的技术攻关,而是需要全行业‘为循环而生’的系统工程。”论坛现场,宁德时代副总经理、董事会秘书蒋理的发言直击行业痛点。在这位深耕动力电池领域多年的从业者看来,电池的循环价值应当从设计源头就被纳入考量——“通过技术创新重构商业模式,让每一块电池的价值都能最大化利用,这正是全球能源循环计划要搭建的全球协作平台核心目标:统一标准、透明数据、全员参与,最终形成一个真正的循环生态。”
蒋理的观点得到了产业链上下游的呼应。梅赛德斯-奔驰循环经济负责人Jens Rubi进一步补充,供应链与价值链的深度合作是循环经济落地的“关键密码”:“我们不能只关注自身环节,必须深入理解从原材料到回收端的全链条合作机制,尤其是质量责任界定、供应链管理优化,以及本地化策略推进,这些都需要跳出传统思维的创新合作理念。” 而在技术落地层面,数字化工具的作用被多位嘉宾反复提及。巴斯夫电池材料业务部总裁Daniel Schönfelder指出,电池的高效回收与梯次利用,前提是“看得见、可追溯”;宝马数字化副总裁兼BMW Catena-X项目负责人Oliver Ganser则以Catena-X平台为例,强调“电池护照、供应链数字化工具,是提升透明度的基础,没有这些,循环经济就是空中楼阁”。论坛期间,嘉宾们还就电池包循环性设计原则、化学材料选择对回收率的影响等具体议题展开深入讨论,最终在“跨行业合作机制构建”上达成广泛共识。
政策与资本的协同,同样是论坛热议的焦点。欧洲电池联盟总经理Emma Nerenheim直言,欧盟《新电池法》这类强制性规范为行业划定了方向,但“要从‘合规’走向‘规模化落地’,光有政策不够,还需要创新的商业模式和资本市场的持续支持”。基准矿物情报机构(BMI)关键矿物分析师Zoe Zhang也补充,动力电池产业链对矿物资源的依赖,使得“循环”不仅是环保命题,更是资源安全命题,而这需要资本看到明确的价值。
“把‘循环力’变成能被资本市场定价的绿色资产,这是吸引社会资本入局的关键。”全球电池联盟执行董事Inga Petersen的观点切中要害,她认为全球能源循环计划倡导的“电池护照”,正是在做这样的探索——通过量化循环价值,让资本清晰看到循环经济的商业潜力,从而撬动更多资源投入。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论坛推动的“全球能源循环计划”,有着特殊的行业意义:它是全球首个由中国企业参与推动的循环经济公益项目,首次将新能源产业链、政企决策者、社会组织等多方力量纳入同一协作网络,目标直指电池循环经济的全面落地。根据计划规划,未来20年内,将推动全球50%的电池生产摆脱对新矿开采的依赖,从源头减少产业对自然资源的消耗。
论坛落幕时,现场多位嘉宾向媒体表示,这场讨论的价值不仅在于观点碰撞,更在于“凝聚了实实在在的产业共识”——这标志着全球能源循环计划已从理念倡导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据悉,下一步计划将联合全球合作伙伴启动试点项目,探索覆盖“设计-生产-使用-回收”的全链条解决方案,最终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循环经济新模式,为全球汽车产业的绿色转型提供系统性支撑。
对于深耕汽车行业二十年的观察者而言,这场慕尼黑论坛的意义远超一次普通行业交流:当宁德时代这样的中国动力电池龙头,与宝马、奔驰、巴斯夫等欧洲产业巨头坐在一起,为电池循环经济寻找共同路径时,全球汽车产业的绿色变革,已不再是单个企业的“独角戏”,而是进入了“协同攻坚”的新阶段。
评论 0
作者信息
更多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