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头条App
汽车头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在车圈反内卷之后,主管部门又对网络乱象出手了。为期三个月的专项整治,涉及虚假宣传
、网络攻击等。几乎同一时间,小红书平台因为热搜榜单管理不善问题被罚款。虽然这两件事没有直接关系,但审核机制相对宽松的小红书,早就成为车圈八卦的“发源地”。
算法充分利用和放大了人性的窥探欲,不知不觉中塑造着人的认知,成为商战中最隐蔽的角落。就连李想都感慨,从MEGA被恶意P图到理想车主群体被抹黑,背后是有专业操作的黑色产业链。
仓廪实而知礼节,有人把车圈的恶性竞争归结为内卷,也就是在生存面前体面不值一提。
在近期的慕尼黑车展期间,同济大学汽车学院教授朱西产在接受采访时说,中国车企产品强但品牌太多。“日本车企就剩下三家,所以不会斗到想让对手死的程度。”
为了不让自己被对手弄死,每个人都会身不由己地去做一些无效或荒诞的事情。比如,订单造假。有人统计,根据车企公布的数据,今年前九个月上市的新车,小订数量已经超过了5000万辆,比去年全年的实际销量还要多出1倍......这里面的水分可想而知。
比订单有水分更隐蔽的危害在于,长此以往,老实人只能被打成“异端”。
为宣传服务的play,更容易变形
最近几年,小订乃至大定的门槛是越来越低了。每一款车需要支付的意向金都不相同,有的甚至跌到百万以内。比如,今年8月上市的全新小鹏P7,小订只需要99元。此外,很多新车的小订大定都可以随时取消,这让“刷单”变成一件几乎没有门槛的事情。
再加上,这种操作几乎不占用多少资金成本,甚至也不用公开操作流程,事情就朝着阻力最小的方向发展。这种讨巧的背后,除了虚张声势,同时也利用了消费者的从众心理。
但是,这种看似合理的操作,其实有隐蔽的危害。
远的不说,就拿发布不久的新车理想i8举例。在砍配置调价后 ,理想官方始终没有对外公布订单数据。“订单可能不尽人意”的揣测出现在多个网络平台。
这些通货膨胀的订单数据,无形中改变了人的认知,因此大部分身在其中的玩家没办法做清流。为了不在预热阶段就显得比对手落后,有的企业明知道订单有水分,也会做出一张张订单量好看的海报。毕竟,大部分潜在消费者也是网民。
6月份上市的小米YU7,在产品发布了18小时后,锁单量突破24万,创造了历史也引来了争议。在随后几天的直播中,雷军回应7天可退政策是行业惯例,其他公司通常称为犹豫期,不想买了定金可退。
犹豫期是行业惯例不假,但是当它成为车企play的一环,就演变为可以被合理利用的信息差。这个原理,也可以解释因为测评陷入争议的舆论事件。
今年以来,阿维塔陷入风阻系数有水分的质疑,理想i8在官方视频中“撞飞”乘龙卡车被质疑是剧本杀。“只要是为宣传服务的项目,更容易动作变形”一位参与动力领域的标准制定人士评价道。
汽车圈的考试,比高考还残酷
蔚来乐道总裁沈斐曾说,不会轻易公布各类预定金、大定等非最终结果类数据。“除了哗众取宠,没有任何意义。”沈斐表示,订单数据就像考试成绩一样,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
这句话只说中了一半,真实情况是,车圈的大小考试,残酷程度不亚于中考高考。而朱西产在最近接受采访时提到的,中国汽车品牌太多应该兼并重组,恰恰印证了,如今的汽车行业与高考有着相似的底层逻辑:筛选而非培养。
最直观的一点是,学生时代很多人都没有经历过,一周一考试,而如今的汽车圈却习以为常,甚至有不少人甘之如饴乐在其中。
早在今年年初,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就发文呼吁“停止发布销量周榜,避免碎片化信息引发片面解读”。但销量周榜依然一周部落下的准时出现,甚至只要找到合适的定语,每一家都能在合适的领域成为销冠。
反对发布销量周榜的玩家,被嘲“玻璃心”和“玩不起”。李想就曾抛出过“友商巨婴”论以及“这点作战就受不了”。于是,周销量榜搞到今天不仅没有刹车,还有愈演愈烈之势。统计的纬度从原先的新能源品牌,发展为某个单一的细分市场。
更为夸张的是,社交平台上甚至有专门的渠道,公布门店的日订单数据。摆在车企面前的只有两个选择:要么被拉过去衬托别人的销量领先,要么主动出击晒自己考得好的成绩。无论哪个选择都决定了,这场戏很难停止。
何小鹏在前不久对话罗永浩时说“想害人就劝他造车”.....这句话迅速成为网络热梗。但凡和汽车圈有交集的人都知道,这句话不是调侃,是何小鹏历经枪林弹雨后的肺腑之言。
有一个真理,任何事情在没有外力的情况下,一定会走向阻力最小的方向。从屡禁不止的周销量榜也能看出,当规规矩矩做事只能吃亏的时候,就没有人会去当老实人了。因此,治理行业乱象,靠企业的“自查”或者“自觉抵制”,显然是不够的。
评论 0
作者信息
更多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