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头条App
汽车头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特斯拉FSD在美国的推送,如同一块试金石,再次在国内网络上激起了关于自动驾驶技术路线的争论。这本应是一场关于数据、算法与验证的严肃技术探讨,如今却在流量的裹挟下,演变成立场先行的“信仰战争”。
技术之争,本应是实验室里数据的冷静较量,是工程师图纸上的精密推演,是实际路况的反复验证。然而当下关于纯视觉与融合感知的争吵,却大有沦为市井骂街的态势。一些博主激昂地判定特斯拉的纯视觉方案为“唯一正道”,而将华为的融合感知方案贬为“没有出路”的歧途。这般斩钉截铁的口气,仿佛他们不是靠流量吃饭的看客,倒是从未来穿越回来的先知。评论区里污言秽语横行,甚至有人妄言“看华为这么多年搞过什么领先东西”。
世上从无完美无缺的技术路线,只有在特定场景下更适用的解决方案。特斯拉的纯视觉一派,模拟人眼,极致倚重算法与大数据;华为的融合方案一派,则为车辆配上了激光雷达等“探杖”,虽在硬件上增加成本,却提供了至关重要的冗余安全,旨在应对中国复杂路况下的“迷雾深夜”。两者孰优孰劣,绝非几个隔着屏幕的看客能武断判定,其高下最终只能由全生命周期的安全记录来说话。
可怪的是,某些博主对特斯拉的推崇,已近乎一种宗教式的狂热。在他们眼中,马斯克不再是企业的掌舵人,而成了一位不容置疑的“教主”,特斯拉的每一个决策都被镀上了一层“颠覆”与“革命”的金光。至于华为的方案,则仿佛带有一种原罪——但凡有所成就,必是“侥幸”;若遇挫折,则是“必然”。这种论调,表面上争的是技术,底下流淌的,实则是被流量逻辑异化的“信仰”泥石流。
技术的进步,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单选题,而是一场多路径探索的并行赛跑。在没有经过足够里程、足够复杂场景的验证之前,任何轻浮的结论都可疑至极。中国的道路场景之复杂,交通参与者之多样,举世罕见。在此环境下,多一重感知,多一重冗余,何尝不是一种审慎的工程智慧?不少华为问界车主坦言,其智驾系统“实用、好用、放心用”,这朴素的用户体验,难道不比博主们悬空的聒噪更有分量?
这场争论暴露的,或许远非技术路线的分歧,而是一种更深层的文化焦虑:对国外品牌的盲目崇拜与对本土技术的习惯性贬低。仿佛沾了“洋”字,便天然高贵;带了“中”字,就活该矮人三分。
自动驾驶的终局,尚未有定论。但它绝不会由网红们的声量投票决定,而是将由无数真实的路测里程、消费者的实际体验和最终的安全记录来共同书写。市场会做出选择,法规将是铁律。在那之前,何必急着站队撕咬。毕竟,我们所有人期待的,是安全抵达目的地,而不是在争论的喧嚣中出了事故。
评论 0
作者信息
更多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