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头条App
汽车头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为期八天的“超级黄金周”落下帷幕,涌动的人潮和高涨的消费热情,带来了一场全民的狂欢。对汽车行业而言,汽车圈儿并未因长假而沉寂,反倒热闹非凡。
从车企战报频出的热销盛况、到特斯拉借低价新车撬动市场、到高速服务区“排队 4小时充电1小时”的焦虑现实、再到岚图递交港股IPO申请以及吉利股权回购等等,在出行热潮与行业变革的碰撞中,一幅汽车行业加速转型的画卷正徐徐展开。
车企“金九”捷报频出,特斯拉推新
黄金周的开端,由一串串数字点燃战火。各大车企争相发布的9月及三季度销量数据,为“金九银十”的成色提供了最直接的注脚。
比亚迪继续领跑,旗下多款车型月销再度突破3万大关,巩固了市场霸主地位。但值得关注的是,其也出现了自2024年3月以来的首次同比下滑,市场竞争压力凸显。
与比亚迪的下滑形成对比的是老牌车企的强势崛起。9月吉利汽车销售27.3万辆,同比增长35%,新能源销量同比增长81%,均创历史新高,2025年前三季度累计销量已达2024年全年销量。
此外,奇瑞汽车9月销量28万辆,同比增长14.7%,其中,新能源销量同比增长55.4%。1-9月集团累计销量达200万辆;长安汽车9月销量达26.6万辆,同比增长25%,新能源车销量创历史新高;长城汽车9月销量为13.4万辆,新能源车销量同样刷新历史纪录。
在经历了前两年的洗牌与沉淀后,新势力企业展现出更稳健的增长态势。零跑9月交付再创新高,月销量首次突破6万辆,连续七个月稳居新势力销冠。
蔚来9月交付新车3.48万辆,同比增长64%,再创历史新高。其中,蔚来品牌交付1.37万辆;乐道品牌交付1.52万辆;firefly萤火虫交付5775辆。
此外,小鹏9月单月交付量突破4万辆,创下历史新高。2025年1-9月,小鹏累计交付新车31.32万辆,同比增长218%;小米9月交付量超过4万 ,9月其新增32家门店;理想9月交付新车3.4万辆,截至9月,理想历史累计交付量为143.1万辆。
在中国品牌突围战打得水深火热的时候,特斯拉又在大洋彼岸放了个大招。
当地时间10月7日,特斯拉宣布推出两款低价版车型,命名为“标准版本Model Y”和“标准版本Model 3”,以应对美国电动汽车优惠政策到期等因素带来的影响。
其中,标准版本Model Y起售价为39990美元,起售价较Model Y下探5000美元。标准版本Model 3起售价为36990美元,比现售高级后驱版Model 3便宜5500美元,成为特斯拉在售最便宜车型。
价格下探的同时,其配置也有所调整。两款新车方向盘与外后视镜需手动调节,且仅前排座椅支持加热。辅助驾驶上,两款车型均未配备Autopilot自动辅助驾驶,仅搭载交通感知巡航控制系统。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特斯拉中国官网尚未上架两款新品。有分析认为,如果按照北美车型的降价比例测算,国产平价Model 3售价大概在20万元,而平价Model Y的售价则会降至23.5万元左右。这样一来,国内20万-25万元纯电动车市场将面临更加白热化的竞争局面。
吉利巨额回购,岚图IPO靴子落地
销量捷报频传的同时,资本市场也被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吉利控股发布公告,宣布启动一项高达百亿港元的股份回购计划。此消息一出,即刻引爆港股汽车板块,吉利股价应声大涨。
这一罕见的巨额回购,被市场普遍解读为多重信号的释放:其一,展现了吉利对未来发展前景的自信以及现金流的充裕,向投资者传递了“公司价值被低估”的明确信息;其二,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经贸环境下,此举旨在稳定并提振中概股及港股整体信心,体现了龙头企业的担当;其三,也隐含着在激烈竞争中,通过资本手段巩固护城河、优化股权结构的战略考量。业内普遍认为,吉利的回购如同一剂强心针,稳住了自身阵脚,也为整个行业在资本市场的表现提供了有力支撑。
几乎与吉利回购同步,岚图汽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向香港联合交易所递交了以介绍方式上市的申请。这标志着东风集团旗下高端智慧新能源汽车品牌的上市计划进入了实质性阶段。
招股书显示,岚图已实现从规模扩张到盈利突破的关键跨越,2022年-2024年营收复合增长78.9%,2024年四季度首现单季度盈利,2025年前7个月净赚4.34亿元,同时以21.3%的毛利率位列行业第二,成为业内最快实现单季盈利与经营现金流转正的新能源车企。
销量方面,2022年至2024年,岚图销量从1.9万辆增长至超8万辆,复合年增长率达103.2%,在中国高端新能源汽车品牌中增速位列前三。10月1日,岚图公布最新交付数据显示,9月岚图交付新车1.52万辆,1-9月累计同比增长85%。
若成功上市,岚图有望借助资本力量,为其后续技术研发、渠道扩张提供新动能,进一步巩固在高端新能源市场的地位,推动公司向“高端新能源乘用车领导者”的目标迈进。
新能源再遇“大考”,212作秀翻车
黄金周不仅是对车企营销和产品力的一次大考,更是对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从技术安全到补能体系的一次极限“压力测试”。而在这个假期,一些问题再次被暴露在公众视野之下。
10月4日,一辆行驶里程仅千余公里的阿维塔06在福建宁德某停车场内突然起火。火势迅速蔓延,致使停靠在旁的宝马、奥迪、埃安等七辆车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引发广泛关注。尽管车企已在第一时间介入并配合调查,但熊熊烈火依然冲击着新能源消费者的神经。
这起事件也将“电池安全”这一老生常谈的话题再次推至风口浪尖。据悉,事发前副驾驶曾放置香薰蜡烛等物品。阿维塔官方初步判断为“外源性失火”。有分析指出,车企宣传电池极端安全性能,却忽视了车内易燃物预警、内饰阻燃升级等系统性防护,安全不应只靠电池硬抗,更需全场景预警机制。
除电池安全外,里程焦虑一直是消费者购买新能源车的一大痛点。与自燃事件的偶然不同,高速服务区充电排长队的景象,已成为长假的“固定节目”。今年十一尽管充电桩总量已大幅增加,但在峰值出行需求面前,依然显得捉襟见肘。
在网络上,充斥着关于“排队四小时,充电一小时”、“充电取号”等的吐槽。这也揭示了当前新能源汽车推广中的核心矛盾之一:补能体系的建设速度与车辆销售的速度难成正比,里程焦虑在技术手段下逐步缓解,但补能焦虑在特定时间下愈发凸显。
在新能源矛盾凸显的同时,一家车企的越野车展示也引发了一场舆论战。
日前,一辆212越野车在攀爬赛中翻车的视频在网络流传。画面中,车辆侧翻后A柱严重变形,引发网友“翻车不可怕,A柱不该塌”的质疑。事故发生于10月1日的中国汽车城市攀爬赛宣恩站。由于车身醒目的“212”标识,许多网友误将其认作北汽集团旗下产品,从而将矛头指向了北汽,引发了一场舆论风波。
面对舆情,北汽集团紧急发布声明指出,涉事车辆为“北京汽车制造厂”于2024年推出的新款212,与北汽集团及旗下“北京越野”品牌无任何关联。
据了解,早在2015年北汽集团便完全转让了所持北汽制造股权。此前,北汽制造曾作为北汽集团子公司长达42年。2020年后北汽制造几经易手,先后被山东富路集团和魏桥集团收购,彻底转型为一家民营企业。
近年来,越野方盒子成为新蓝海,部分厂商急于推出产品,却在核心安全部件上降低标准。此次事件也为行业敲响警钟:越野热潮下,安全不容有失。
总的来看,2025年的十一黄金周揭示了中国汽车产业转型的现状:销量的向好展现了行业的良好走势,资本的认可彰显企业布局未来的决心,充电以及电池的痛点反映出行业发展的瓶颈,安全事件则提醒企业不忘初心。我们正处在一个裂变时代,机遇与挑战并存。
评论 0
作者信息
更多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