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头条App
汽车头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此前,奇瑞汽车在港交所递交的招股书中表示,奇瑞计划缩减俄罗斯的业务及销售规模,降低制裁风险,包括逐步缩减在俄罗斯的布局,减少对俄罗斯的销售;同时,奇瑞还表示,由于2024年第四季度起俄罗斯增加对进口汽车的报废税,导致毛利率减少。
这份坦诚,像一把手术刀,剖开了中国车企在俄罗斯市场的真实处境。
要知道,自俄乌冲突以来,欧美日韩车企迅速撤离俄罗斯,使俄罗斯汽车市场出现了巨大的空白期。
根据行业专家崔东树发布的数据,在2022年,俄罗斯汽车市场部分月度销量不到3万辆,而此前的常态为10万-15万辆,这不仅意味着俄罗斯汽车市场超过70%的市场份额瞬间蒸发,更意味着与之捆绑的零部件供应、生产线、经销商网络陷入停摆。
车企员工面临失业情况,消费者也无车可买,让市场陷入了巨大的焦虑与真空之中。
而这场剧变,如同巨大的冰锤砸开了冻土,为中国品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良机。
凭借独一无二的供给能力,中国车企快速调整出口计划、物流方案,抢占了无可替代的时间窗口。
在2021年时,中国车企在俄罗斯市场的份额仅为5%,而到了今年8月份,份额已经高达60%。
中国既提高了出口量,也帮助了俄罗斯车市恢复规模,按理说这是一场双赢的棋局,为何却最终等来报废税等指向明确的限制措施?俄罗斯背刺中国车企背后,究竟有怎样的考量?
来自俄罗斯的“背刺"
先看看俄罗斯是如何“背刺”中国车企的,首先是在2025年7月30日,俄罗斯联邦技术控制和计量署突然宣布,禁止进口和销售多款中国制造商生产的卡车,包括东风、福田、一汽等,理由也相当荒唐,称这些产品存在安全隐患,如刹车性能不合规、噪音超标等。
这一理由十分“抽象”,因为东风、福田、一汽等企业,在卡车领域深耕多年,其产品也不仅出口俄罗斯一个国家,为什么在国内或者其他国家都没有什么问题,到了俄罗斯却被打上了“安全隐患”的标签呢?
其次是俄罗斯在8月1日又提高了汽车进口与报废税,不仅对卡车、平行进口车辆提高了税费,对于个人购买的车型,除了交付原有的税费,还需要交付俄罗斯本土采购与海外差价的50%作为额外附加税费。
(来源:网络)
可以说从卡车到乘用车,再到平行进口车,全部都被提高门槛。
此消息一出,无疑为出口俄罗斯的各大车企泼了一盆冷水。
可以看出,俄罗斯方面对中国汽车的一系列限制,并非单一事件的突发行为,而是一套逐步推进、多方位的系统性调整。
这一系列的针对措施看似突兀,实则早有伏笔。
内因与外因
先看重卡市场方面,在2025年7月,俄罗斯前五名的重卡分别是本土企业KAMAZ(1172辆)、汕德卡(440辆)、陕汽(301辆)、一汽(288辆)、豪沃(246辆)。
重卡销量排行前五名的企业中,中国占了四家,巨大的市场压力,甚至一度让俄罗斯本土的KAMAZ改为每周四天工作制。
要知道,重卡不仅广泛应用于商用领域,重卡技术更是与军工、国防物流体系息息相关,中国重卡凭借极高的性价比与稳定的供应,在短短数年内抢占了俄罗斯市场的巨大份额,这无疑触动了俄罗斯在产业安全与战略自主性方面的敏感神经。
而乘用车领域则更加夸张,数据显示,在2025年8月,自主车企在俄罗斯份额达60%,这更是让俄罗斯本土企业大受打击。
所以,俄罗斯一系列的操作,可以分为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看待,内因就是其历史遗留的孱弱的汽车产业根基,外因则体现为中国车企的强大技术底蕴所带来的压力。
内外交织下,激发了俄罗斯深层的产业保护主义本能和以市场换产业的明确诉求。
在乘用车领域,俄罗斯的政策加码有着清晰的逻辑,通过提高进口门槛,迫使中国车企将生产环节落地本土。
这不仅能解决就业与税收问题,更希望通过技术溢出效应,帮助其重建在全球化浪潮中被边缘化的汽车工业。
举个例子,此前停产了约20年的“莫斯科人”汽车品牌突然宣布复活,而其车型则是带着十足的江淮味。
这正是俄罗斯希望得到的结果,一方面吸引中国车企在本地建厂,解决就业与税收问题,同时希望获得中国车企的技术,复兴本土汽车产业。
因此,政策的天平开始向“与中国车企出口双赢”,到“谁能为自己带来更多本地价值”倾斜。
当战略利益的天平发生倾斜,曾经的合作伙伴也可能在一夜之间变为被限制的对象。
极具价值的战略课
俄罗斯市场的变局,与其说是一场危机,不如说是一堂代价高昂却极具价值的战略课。
它迫使中国汽车产业重新审视自身全球化的路径与模式,加速从“借势”到“造势”的深刻转型。
“借势”指的是俄乌事件出现的市场空白,虽然给了中国车企在俄罗斯大力发展的机会,但是却具备偶然性,不可复制。
而“造势”则是在同一时间,中国车企已经在许多海外地区取得了非凡的出海成就。
仅2025年1-8月,中国汽车出口就高达494万辆,同比增长21%,8月出口达76.4万辆,同比增长25%。
而在2025年累计整车出口总量的前10国家中,墨西哥达362103辆、阿联酋达320096辆、俄罗斯达288582辆、比利时达211923辆、澳大利亚达198903辆、沙特达197955辆、英国达197023辆、巴西达193844辆、菲律宾达176571辆、哈萨克斯坦达130204辆。
从这份数据中,也可以直观地看出一个趋势,那就是中国车企始终都在坚持“不能将鸡蛋放在一个篮子”的战略共识。
虽然在俄罗斯市场近几年的爆发存在运气成分,但在墨西哥、阿联酋、比利时、澳大利亚等地区,也做到了极高的出口量,这完全是中国汽车技术、产业链强大实力的象征。
而在这份出海版图中,在许多国家和地区,中国车企的出海模式正在实现从简单“贸易输出”到“生态输出”的质变。
单纯的整车出口易受政策、关税的波动影响,而深度的本地化运营,包括建立研发中心、生产基地、供应链体系和销售服务网络,才能穿透贸易壁垒,实现真正的“扎根”。
由此可见,中国车企在全球范围内,正从“卖车者”转变为“本地化的汽车产业赋能者”,这种角色的转变,将极大增强其抗风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最终,这一切淬炼出一个更为成熟、坚韧的中国汽车产业,而本次俄罗斯的背刺,只会加速中国车企出海的进化过程。
尾声
总的来说,俄罗斯市场的暗礁,并没有阻挡中国汽车出海的航程,反而教会了我们如何绘制更精确的航海图,去征服更广阔的星辰大海。
因为今天的我们,拥有全球最完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最具创新活力的技术研发体系和最多元化的市场布局。
这才是中国车企征服全球汽车市场的根本力量,即使缩减俄罗斯的份额,我们依然有无数个可以媲美俄罗斯的出海目的地。
所以,现在不是我们离不开俄罗斯,而是在全球汽车的版图上,无论是俄罗斯,还是全世界,更需要一个具备强大创新力与供给力的中国汽车产业。
这场博弈,最终将促使中国汽车以更强大的姿态,驶向更深邃的全球海洋。
评论 0
作者信息
更多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