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头条App
汽车头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日前,2025年9月全国乘用车市场销量数据发布。
9月份作为传统的汽车销售旺季,乘用车市场迎来了环比和同比的双重增长。狭义乘用车批发销量达到280.3万辆,创下当月历史新高。其中,新能源乘用车批发销量为150.0万辆,同比增长22.4%,这意味着新能源车的渗透率(批发)已经达到了53.5%。
从具体车型来看,9月乘用车批发销量超两万辆的车型共有25个,较8月增加3个,市场头部车型竞争激烈。在销量排名前十的车型中,新能源车占据了八席,显示出市场主导地位。燃油车市场凭借其固有优势和积极策略,部分经典燃油车依然有很强的市场号召力。
市场趋势变化
从销量数据中,我们可以观察到以下三个核心趋势:
新能源车的优势已从“领先”发展为“主导”。2025年9月,中国新能源乘用车的零售渗透率首次升至57.8%的高位,意味着每卖出100辆乘用车,就有近58辆是新能源汽车。这说明了新能源车已成为国内市场的主流选择。
这种主导地位的实现,是政策激励与市场内生需求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是,政策精准发力。全国范围的“以旧换新”补贴对新能源车有明显倾向性,刺激了换购需求。同时,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持续深入,针对性地开发农村市场,预计2025年下乡车型销量将非常可观;二是产品力的提升。技术迭代是核心驱动力。例如,比亚迪将高阶智能驾驶系统覆盖至全系车型;宁德时代的电池技术助力主流车型续航突破700公里。供给端的丰富和产品综合竞争力的飞跃,从根本上吸引了消费者。
从技术路线上看,虽然纯电动(BEV)仍是主体,但插电式混合动力(PHEV,含增程式)展现了强大的市场适应性,满足了用户对续航和当前使用便利性的双重需求。
从车企层面看,自主品牌的表现尤为亮眼。吉利汽车、长安汽车等传统大厂在9月实现了显著增长。与此同时,造车新势力阵营的竞争门槛也在快速提升。以吉利、长安为代表的传统大厂在转型过程中表现出不俗的成绩,产品策略一改以往的在各个细分市场平均投放产品,而是变为对热门细分市场再进行场景、价格再细分,向一个级别重复投放多款车型。比如吉利在10~25万元级别投放银河、领克、极氪等多款车型,长安同样投放了启源、深蓝等多款车型。有插混、增程、纯电等不同动力,分别针对性价比、家用、运动、个性等细分用户。
同时,头部新势力如零跑、小鹏、小米等持续创新高,大幅提升竞争门槛,“月销4万辆”正成为头部玩家的新门槛。新势力品牌经历了从“单一爆款”到“体系化作战”的转变。零跑汽车通过C10、C11、C16三款SUV在15万级家用市场形成产品矩阵,月销均达万辆左右。小鹏汽车则凭借MONA M03和P7+等车型的组合,并计划推出增程版车型,以满足更广泛市场需求。
亮点车型分析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下9月都有哪些车型卖得不错。在这里,笔者选择几款有代表性的车型。
排名第一的是特斯拉Model Y,9月销量为59907辆。Model Y的持续热销,并非偶然,最重要的是Model Y没有明显的短板。它不像一些车型在某一方面特别突出却在另一方面有明显弱点,而是在续航、空间、性能、能耗、智能化等方面都做到了良好且均衡。对于大多数普通家庭用户而言,这种均衡的“水桶车”恰恰是最稳妥、最不容易出错的选择。
吉利星愿9月销量达到50203辆,把老对手比亚迪海鸥(9月销量34586辆)甩在了身后。其核心优势在于它改变了入门级车型“丐中丐”的印象,将许多在竞品高配或需要选装的配置实现了全系标配。同时,用户花费A0级小车的预算,却能获得接近更大一级别车型的空间、驾控质感和智能科技。这种“花小钱办大事”的价值感,极大地提升了产品的性价比感知,降低了消费者的决策难度。
前十榜单中,最大的赢家当属比亚迪,有5款车型在列。其规模优势已无需赘言。在这里,笔者不想多谈比亚迪有多强大,想说的是比亚迪的“霸榜”印证了其体系化、矩阵式竞争策略。未来的看点是,它能否在巩固“销量”基础上,还能快速实现品牌与技术的“质”的突破。
吉利博越在2025年9月能交出35,231辆的销量成绩,并连续两个月拿下燃油SUV全品牌销量冠军。其最厉害的一点在于,它将许多在竞品高配车型上需要选装的配置,如L2级智能辅助驾驶系统、Flyme Auto智能座舱等,实现了全系标配。这种“入门即高配”的策略,极大地提升了产品的性价比感知,让消费者用相对亲民的预算就能享受到以往在更高级别车型上才有的科技体验。这和吉利星愿的产品逻辑是一样的。
轩逸能在2025年9月卖出32,143辆,并持续位居市场前列,确实证明了它作为“家轿之王”的强大号召力。轩逸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新老同堂销售”策略。经典版车型以不到10万元的亲民价格,满足了预算有限但又信赖合资品牌品质的消费者需求。这种高低搭配的组合拳,覆盖了更广泛的价格区间,性价比极高。
百姓评车
总体来看,9月的中国车市,无论是特斯拉Model Y的“均衡无短板”,吉利的“入门即高配”,还是比亚迪的“矩阵化作战”,都清晰地指向一点——成功的车企,不仅需要有过硬的技术和产品(需要在细分市场做到极致),还需要打造强大的体系力。单一爆款车型和“组合拳”相辅相成。只有这样,才能满足消费者多元和精细化的需求。
评论 0
作者信息
更多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