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头条App
汽车头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今年九月的中国车市,仿佛一场提前鸣枪的马拉松,起跑线上挤满了蓄势待发的选手。翻开月度新车日历,密集的上市活动令人应接不暇,朋友圈里隔三差五便是某品牌发布会的盛况,汽车媒体的推送几乎被“重磅来袭”的字眼刷屏。这种热闹并非偶然,背后是车企们心照不宣的集体行动。与此同时,市场数据也给出了强劲的回应,根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统计,九月国内乘用车零售销量达到224.1万辆,相比去年同期增长6.3%,环比上月提升11%,创下了历史同期的新高。这一数字不仅超越了2017年9月219万辆的峰值,更凸显出年末政策退出前市场特有的爆发力。新车与销量双双走高,共同描绘出一幅火热而复杂的行业图景,也让第四季度的走势充满了悬念。
政策窗口期的最后冲刺
让今年九月显得格外不同的,一个关键的驱动因素便是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减免政策即将在年底画上句号。从明年一月开始,这项优惠将调整为减半征收,并且每辆车的减税额上限设定在1.5万元。对于一辆价格三十万元的新能源汽车来说,这意味着消费者可能要多付出近三万元的购车成本。这样的差价,足以促使许多犹豫中的买家果断出手。历史经验总是相似,早在2022年底政策面临到期时,行业就曾出现过交付量的迅猛增长。如今,同样的时间窗口再次打开,但剩余时间已不足百天,车企们不得不争分夺秒。
新车从正式发布到大规模交付,通常需要一到两个月的市场预热和产能提升过程。因此,九月上市的新车,预计在十月开始逐步交付,十一月和十二月则进入全力冲刺阶段,这样消费者才有望在年底前顺利提车,享受到最后的购置税全额减免。这正是为什么今年九月的新车发布密度远超往常,并非车企突然变得格外勤勉,而是政策倒计时将所有原本可能分散在整个第四季度推出的产品,都压缩到了九月这个起跑线上。晚上市一天,就可能失去一天的销售黄金期;延迟一周,或许就意味着数千台订单的流失。方程豹钛7在上旬登场,五天内交付量便突破千台;极狐T1瞄准纯电小车市场,一小时内订单量超过2.6万;享界S9T作为鸿蒙智行首款旅行车亮相,紧随其后的还有全新问界M7和被寄予厚望的尚界H5。奥迪、领克、腾势、极氪等品牌也纷纷亮出新品,整个九月上市的燃油车和新能源车合计超过三十款,场面之热闹,连专业汽车媒体都感叹人手紧张。
值得注意的是,购置税减免的资格并非以购车合同签署日期为准,而是取决于发票开具时间。这意味着消费者不仅要赶在年底前下单,还需预留充足时间完成付款、开票和排产流程。一些车企如理想和蔚来已公开承诺,若因排产原因导致用户无法享受现有政策优惠,他们将自行承担相关差额。这既体现了企业对客户负责的态度,也折射出政策窗口下行业面临的共同压力。
在政策驱动的热潮之外,传统的市场季节规律同样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每年九月中秋与国庆双节叠加,形成的长假效应总能点燃消费者的购车热情。
销量新高背后的结构变迁
在新车浪潮的推动下,九月乘用车市场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全国零售销量突破224万辆,同比增长超过6%,环比增幅也达到两位数。更值得关注的是,市场内部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持续攀升,当月国内零售渗透率已升至57.8%,意味着每卖出两辆车中至少有一辆是新能源产品。自主品牌在其中表现尤为突出,零售量达到150万辆,同比增长13%,在国内市场的份额提升至66.9%,较去年同期增长3.6%。头部传统车企如吉利、长安、长城在转型升级中稳步扩大市场占比。
反观主流合资品牌,九月零售49万辆,同比下降6%,德系和日系品牌的市场份额分别出现2.3%和1.1%的下滑。豪华车市场也面临压力,零售24万辆,同比下降1%,份额微降0.8%。这种分化清晰地表明,自主品牌在新能源转型和出口拓展中获得了显著增量,而部分合资与豪华品牌则仍在适应市场新节奏。生产端的数据同样印证了市场的活力,九月乘用车产量达到283.8万辆,同比增长17.2%,环比增长15.7%,显示出供应链为应对旺季需求的积极备货。
新能源领域的具体表现更为抢眼。九月新能源乘用车生产150.1万辆,同比增长近23%;批发销量150万辆,同比增长22.4%;国内零售129.6万辆,同比增长15.5%。从技术路线看,纯电动车型批发销量94.7万辆,同比增长32.4%,增速明显高于插电混动和增程式。在细分市场,经济型电动车表现突出,A00级和A0级产品销量增长稳健,说明普及型产品正成为拉动市场增量的重要力量。出口市场更是亮点纷呈,九月乘用车出口52.8万辆,同比增长20.7%,其中新能源车占出口总量的40.1%,同比提升15%。比亚迪、奇瑞、特斯拉中国等企业在海外市场斩获颇丰。
企业层面的竞争格局也在动态调整。九月新能源乘用车批发销量突破万辆的厂商达到二十家,占行业总量的九成以上。比亚迪以近40万辆的批发量稳居榜首,吉利、特斯拉中国、长安、上汽通用五菱等紧随其后。在零售端,比亚迪、吉利、长安等自主车企领跑国内新能源市场。新势力品牌份额达到20.2%,同比增长3.4%,小米、小鹏、零跑等品牌贡献了主要增量。这些数据共同描绘出一个多元且充满活力的市场图景,新产品、新势力与传统车企的创二代品牌共同推动着行业向前。
市场的热情并未掩盖潜在的挑战。随着所有玩家加速奔跑,行业内部的压力也在悄然积累。
第四季度的机遇与挑战
展望第四季度,车市将迎来年度最后的冲刺阶段。政策因素仍是核心变量。购置税优惠退坡的倒计时效应会持续激励消费,但力度可能逐步减弱。今年十月共有18个工作日,比去年同期少一天,生产和销售时间相对紧张。加之去年中秋在九月,而今年中秋与国庆假期重叠,可能导致十月市场热度稍逊于九月。历史数据显示,车市年度走势常呈现“前低后高”的特征,尤其是“金九银十”往往演变为“银九金十”,十月环比九月的零售增速通常维持在3%左右,去年曾达到7%的高位。这种季节规律的改变,主要源于新能源车持续高增长以及年末政策集中发力。
然而,车企在冲刺年度目标的同时,也面临多重考验。首先是营销成本的急剧上升。当所有品牌都集中在同一时段发布新车、举办活动、投放广告,消费者的注意力被严重分散。一场发布会投入数千万元,其声量可能迅速淹没在信息洪流中。如何在嘈杂环境中有效传递产品价值,成为车企必须解决的难题。其次是产能与供应链的韧性挑战。九月上市的新车意味着八九月就要完成备货,对供应链响应速度和产能规划提出极高要求。方程豹钛7实现上市即交付,享界S9T宣布9月21日开启交付,这些案例背后是制造体系的一场硬仗。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产品差异化,当市场上同时涌现大量新车,如何讲述独特的故事、确立清晰的定位变得至关重要。在同质化竞争中,“我也有”已不足以打动消费者,必须是“只有我有”才能脱颖而出。对普通消费者而言,选择丰富度空前提升,但决策压力也随之增大。在购置税倒计时营造的紧迫氛围中,部分人可能在抢购心态下做出不够理性的选择。此外,行业整体利润压力不容忽视。数据显示,八月汽车行业利润率仅为3.4%,处于历年同期的较低水平。反内卷工作虽促使头部企业维护价格稳定,但成本压力仍集中在整车环节。
出口市场则提供了一抹亮色,前三季度中国汽车出口表现强劲,尤其在新能源领域,插电混动和混动车型替代纯电动成为新的增长点,出口方向逐步转向中东和发达国家市场。随着海外营销网络扩张和产品竞争力提升,自主品牌在国际舞台的份额有望继续增长。不过,外部贸易环境复杂多变,仍需未雨绸缪建立多元化的进口模式,保障供应链安全。
车叔总结
总体来看,第四季度车市将在政策红利、传统旺季和年度考核的多重作用下保持活跃,但增速可能趋于温和。当所有车企挤在同一窗口期起跑,这场竞赛的关键不再只是速度,更是耐力与稳健。时间终将验证,哪些企业能凭借扎实的产品力和灵活的供应链穿越周期,哪些只是被短期政策推着前行。九月的新车盛宴已拉开序幕,更精彩的剧情还将在年底收官战中继续上演。
评论 0
作者信息
更多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