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头条App
汽车头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十一”小长假刚刚结束的第一天,很多网友们还沉浸在假日的回忆中,没有抽离出来,车市又一重磅新政迎面砸来。
它就是工信部等三部门在10月9日,联合发布的《关于2026—2027年减免车辆购置税新能源汽车产品技术要求的公告》, 简单概括就是明年起,新能源车购置税减免技术门槛提高。
实际上,在明年,要落地的新能源政策不只这一份,9月11日,财政部税务总局和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关于延续和优化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减免政策》的公告。从2026年1月1日起,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免征政策结束,变为减半征收购置税。
早在4月份,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制定的强制性国家标准《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将于2026年7月1日起开始实施。
这意味着,2026年的新能源车市,将有三项“新政”相继来袭,对于新能源厂家来说,面临的是一场“综合性大考”。对于行业而言,新能源车市将从政策驱动转向价值驱动,从而促进产业升级。接下来,我们聊一聊三大新规的具体内容以及产生的影响力。
“国家队”出手 三大新政“整顿”新能源车市
这两年,新能源车市一直在发展的“快车道”上蒙眼狂奔,“中汽协”数据显示,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从2021年的352.1万辆到2024年的1286.6万辆,年均复合增长率达38.2%,远超国际水平。
2025年上半年,产销继续保持强劲增长,分别为696.8万辆和693.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41.4%和40.3%。新能源车市快速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的精准扶持,然而,“政策之手”不光推动行业发展速度,还在及时“纠偏”。明年将要实施的三大政策,将从不同层面规范行业发展。
政策一:《关于延续和优化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减免政策》
实施时间:2026年1月1日
政策要点:购置日期在2026年1月1日至2027年12月31日期间的新能源汽车减半征收车辆购置税。其中,每辆新能源乘用车减税额不超过1.5万元。
政策解读:这一政策主要涉及到消费者明年买新能源汽车的购车成本,算笔账看得更清楚,比如,买一辆10万元新能源汽车,2025年之内买车不需要花一分钱购置税;但要放在明年购车,购置税减半,需要花4424元。
若是换成问界M9,2025年增程Max版本,产品指导价47.98万元,按照今年的购置税政策,应该缴纳17980元。若是明年购车,按照新规计算,(479800*10%)-15000元=32980元,需要缴纳32980元,二者差距达到15000元,购车成本明显增加。
政策二:《关于2026—2027年减免车辆购置税新能源汽车产品技术要求的公告》
实施时间:2026年1月1日
政策要点:对纯电动乘用车、插电式(含增程式)混合动力乘用车等产品提出更高技术要求。同时,相关部门规定,达到本公告要求的车型,才能列入《减免车辆购置税的新能源汽车车型目录》。在2026年及以后生效的《减免税目录》发布后,购置列入《减免税目录》的新能源汽车,可按规定享受车辆购置税减免政策。
政策解读:这一政策的目的是强制新能源车企提升技术水平,按政策规定,从2026年1月1日开始,WLTC续航里程少于100公里的插混车型或增程车型不能上绿牌,需要按照燃油车的购置税标准去交税。各大汽车厂家想要自家插混或增程产品继续上《目录》,让消费者享受购置税补贴,只能刀刃向内,提升技术水平。
政策三:《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
实施时间:2026年7月1日
政策要点:新发布的《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GB 38031-2025)覆盖了“7项单体测试和17项电池包或系统测试”。新国标之下,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需直面“热失控、底部撞击、快充安全”三大挑战,通过24项严苛测试标准,才能装备到新能源车型上。
政策解读:新规将动力电池“不起火、不爆炸”改为强制性要求,被称为“史上最严电池安全令”。这一政策的本质上是为了倒逼企业提升产品标准,不符合标准者终将被市场淘汰。目前,宁德时代、比亚迪刀片电池和闪充电池、蜂巢能源的堡垒越野、蜂行短刀等电池产品已经官宣,通过新国标的标准。
购车逻辑重构 “过渡车”的坑轻易别踩
毋庸置疑,“国家队”针对新能源车型抛出的“三板斧”摆明要推动车企推出高性能产品的同时,兼顾安全与技术。那么,身处政策过渡期,消费者购车时该如何做出选择?
市场的狂轰乱炸中,建议消费者保持理性思考。现在,车企为赶在政策落地前完成“出清”,往往在优惠上加大力度,目前,车市各种“购置税兜底”、“限时优惠”的促销活动层出不穷。面对这样的营销攻势,消费者别单纯考虑价格,还应该考虑“新规”的出发点和实施的意义。
比如,购买插混车型,建议网友们按照新政规定,直接考虑购买WLTC纯电续航里程100公里以上的车型,不要图价格便宜,去选择纯电续航55公里、60公里的“过渡性”产品,这种产品的意义在于能够享受绿牌权益,车企得到政府的政策与补贴支持,但实际体验感并不给力。
尤其在北方地区,冬季纯电续航里程几乎衰减一般,充一次电,可能用不到一天,实用性很差。因此,尽量选择纯电续航里程在150公里以上的车型,能够当作电车使用,享受可油可电带来的便利体验。
此外,网友们别只关注购车成本,还应该考虑长期用车体验。目前,很多商家劝说消费者立刻出手,享受政策红利。可新规的目的是为了促进技术与安全升级,新规实施后,虽然用车成本可能会有所提升,与之对应的技术提升与安全标准升级,会带来不一样的用车体验。
而且,很多不符合新标准的车可能会出现保值率快速衰落的现象,也许在购车之后的一两年,面临二手车严重贬值的风险。因此,追求长久用车体验的消费者,可以等到新规落地之后,购买技术含量更高的好车。
三记政策“重拳” 新能源车市或现分水岭
汽车产业迭代浪潮中,政策风向始终是市场发展的“指挥棒”,此前,新能源车行业在政策驱动之下,迎来爆发式发展,部分企业为了蹭“政策红利”,推出一部分技术含量不高,体验感较差的“过渡型产品”。
然而,政策不是品牌的“保护伞”,它是行业发展的“催化剂”。此次,国家相关部分打出“三记重拳”,推动政策、技术与产品同频发展。三项新规之下,也能看出谁在顺势起跑,谁走到市场边缘。
新能源车市逐渐走向成熟,行业从“千帆竞发”到“强者恒强”,经过一轮轮考验脱颖而出的车企,凭借的是不是短期销量,而是系统作战的能力,对核心技术的研发与创新、对成本的控制、对于生态的构建,只有回归造车的本质,用价值引导消费者,才能在竞争中走得更远、走得更稳。
据悉,一些头部车企已抢在政策实施前提前“抢跑”,将创新技术下放到新车上,现在,距离政策实施还有两个多月,但符合政策新规的产品已上市,通过将先进技术与用户真实用车场景全新适配,重新定义产品价值,吸引消费者关注。
但对于技术储备薄弱、跟政策打“擦边球”的车企来说,未来的路可谓步步艰难,举步维艰。如果车企的技术无法满足新规标准,又无法承受技术更新带来的成本上涨,那么,这些品牌在这场研发竞速与产品迭代的攻坚战中,被无情淘汰。
鬼斗车观点:巴菲特说:“只有在潮水退去时,你才会知道谁一直在裸泳”。轰轰烈烈的新能源浪潮中,吸引各路玩家蜂拥而入,然而,告别野蛮成长期之后,“政策之手”开始助推行业向高质量方向发展,百舸争流的竞争中,新能源品牌只有具备长期可持续发展能力,拥有面对各种挑战的硬核实力,才能在新能源的“黄金时代”,成为真正的“弄潮儿”。
评论 0
作者信息
更多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