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头条App
汽车头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近日,中国商务部与海关总署联合发布公告,宣布自2025年11月8日起对部分锂电池及相关材料、设备实施出口管制。这一举措迅速引发行业内外广泛关注。作为全球锂电池产业链的核心供应国,中国此次调整出口政策,不仅关乎国内企业运营,更将牵动国际高端电池市场的神经。在新能源产业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这项新规的落地,既是对现有技术优势的巩固,也是对未来产业话语权的主动布局。随着全球电动化进程加速,中国正通过精细化的贸易管理,在保障国家安全的同时,试图重新定义其在全球能源转型中的角色。
新规划定高端技术出口边界
根据官方公告,此次出口管制的对象主要集中在锂电池产业链的高端环节。具体来看,能量密度达到或超过每公斤300瓦时的可充放电锂离子电池单体及电池组被纳入管制范围。这一标准明显高于当前市场主流产品的水平,目前电动汽车常用的三元锂电池能量密度多在每公斤250至290瓦时之间,而磷酸铁锂电池普遍低于每公斤200瓦时。这意味着,新规主要针对尚未大规模商用的下一代高性能电池产品。
除了成品电池,管制清单还覆盖了关键材料和制造设备。在正极材料方面,高压实密度的磷酸铁锂材料、三元材料前驱体以及富锂锰基正极材料受到限制;负极材料方面,则以人造石墨及其混合材料为主。同时,生产这些材料所需的辊道窑、高速混料机等设备,以及电池制造中的卷绕机、叠片机、注液机等核心装备也被列入管制。此外,与上述物项相关的多项生产工艺技术同样需要出口许可。
出口经营者若想出口这些物项,必须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口管制法》及相关条例向商务主管部门申请许可证。商务部发言人表示,这些物项具有明显的军民两用特性,管制决定是基于国家安全和国际义务的考虑,符合国际通行做法。该发言人强调,此举不针对任何特定国家,中国愿与各国共同维护全球产业链的稳定。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管制并非全面限制锂电池出口。数据显示,2025年1至8月,中国锂离子电池出口量达30.03亿个,出口额482.96亿美元,同比增长25.79%。绝大多数用于电动汽车和储能的电池产品能量密度低于管制门槛,因此短期内整体出口态势预计保持平稳。新规的精准性体现在它将管控重点放在代表未来技术方向的高端产品上,为国内企业留下充足发展空间。
供应链
与市场或将迎来调整分化
随着新规实施日期临近,其行业影响已开始显现。从全球供应链角度看,高性能电池的出口受限将直接波及欧美车企的高端电动车生产计划。德国和美国是中国动力电池出口的前两大市场,这些地区对能量密度超过每公斤300瓦时的电池需求正在增长。部分车型可能因关键部件供应延迟而面临交付周期延长的挑战,这或许会加速海外厂商寻找替代来源或加快本土产能建设。
对中国本土企业而言,影响则呈现分化态势。负极材料等出口商可能在短期内遇到订单调整压力,一些依赖低价竞争的中小企业或将逐步退出市场。然而,具备高端产能和技术优势的头部企业,如宁德时代、比亚迪等,有望通过许可证管理获得更稳定的市场地位。行业整合进程可能因此加快,这在近期市场数据中已现端倪。2025年9月,新能源乘用车零售突破2万辆的企业品牌仅15家,其中比亚迪以34.7万辆的零售量领跑,头部集中趋势明显。
在技术研发层面,新规间接推动企业聚焦下一代电池技术的创新。例如,能量密度突破每公斤300瓦时的半固态电池、固态电池成为重点攻关方向。近期,中国科研机构在固态电池领域取得系列进展,如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和物理研究所团队分别解决了界面阻抗和电解质接触难题,为实用化奠定基础。这些技术进步将强化中国在高端电池领域的领先优势。
市场数据支持了这一趋势判断。2025年1至8月,中国动力电池累计装车量达417.9GWh,同比增长43.1%,其中磷酸铁锂电池占比81.5%。同期,新能源汽车市场持续扩张,9月国内零售渗透率升至57.8%,自主品牌在新能源车中的渗透率高达78.1%。出口市场也表现强劲,9月新能源车出口21.1万辆,同比增长96.5%。这些数据表明,国内需求与中低端出口仍具韧性,为新规实施提供缓冲空间。
来扩大技术优势
与资源自主并进是最终战略意图
出口新规背后,是中国在新能源领域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的战略转变。经过多年发展,中国锂电池产业已形成完整产业链。2024年全国锂电池总产量达1170GWh,行业总产值突破1.2万亿元。在产能规模稳固后,如何将技术优势转化为战略筹码成为新课题。当前国内市场已具备消化创新能力,9月新能源车国内零售渗透率升至57.8%,意味着每销售两辆乘用车中就有一辆是新能源车,为技术升级提供充足市场空间。
近年来,全球贸易环境变化促使中国加强关键资源掌控。美国《通胀削减法案》要求电池关键矿物本土化,欧盟《新电池法规》设置碳足迹门槛,这些政策客观上对中国产业链形成压力。2024年中国锂电企业海外投资审查频次增加,进一步凸显了外部环境复杂性。出口管制可作为应对工具,帮助维护产业利益,促使相关国家在贸易对话中作出让步。
国内资源管理同步强化,以降低对外依存度。以宜春锂矿为例,当地拥有全球12%的锂云母储量,是重要锂资源基地。此前宁德时代旗下矿场因采矿证问题停产,引发供应担忧;但随着审批落地,国轩高科和宁德时代产能逐步恢复,两家企业合计可满足国内15%左右的锂云母需求。新修订的《矿产资源法》将锂列为独立矿种,提高开发标准,推动行业向规范集约发展。
中国企业正通过多元化布局增强产业链韧性。宁德时代在阿根廷、智利拥有锂矿权益,同时加大国内锂云母开发,计划将自给率从15%提至25%。国轩高科则通过一体化基地建设保障资源供应。这种“全球资源+国内补充”的模式,既规避了单一来源风险,又为技术升级提供物质基础。随着钠离子电池、固态电池等替代技术成熟,中国新能源产业的自主性有望进一步提升。
车叔总结
展望未来,中国锂电池出口新规不仅是贸易政策调整,更是全球新能源竞争格局演进的信号。9月新能源车出口21.1万辆,同比增长96.5%,且占乘用车出口总量40.1%,显示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仍在强化。在高端技术领域设立出口门槛,有助于保护知识产权,为下一代电池研发争取时间。随着中国在世界新能源车份额保持68%的较高水平,这些举措正在影响全球产业格局。国内资源管理的精细化,将提升产业链整体效率。随着全球电动化进程深入,中国在电池技术、制造工艺和资源掌控上的综合优势,或将成为影响国际能源版图的关键变量。这一系列举措,正悄然改变着世界新能源产业的权力平衡。
评论 0
作者信息
更多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