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头条App
汽车头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近日特斯拉宣布在海外市场推出廉价版Model 3 和Model Y,通过配置精简、续航缩短,分别将起售价降至39990美元和36990美元,相比之前降低了5000-5500美元。消息一出,特斯拉的股价应声跌了4.45%,数千亿市值蒸发。
不过,市场并非不认可“廉价版”车型,而是觉得“降得还不够”。华尔街的一种担心情绪认为,廉价版车型的推出,仍然卡在3.5-4万美元之间,既可能分流“高级版”车型的销量,也无法拉动“3万美元以下市场”的销量。
不过——虽然特斯拉此举是否能达到预期还存疑,但是,对喜欢跟风特斯拉的国产新能源来说,在车格不降级的情况下,学习特斯拉一样造毛坯房,进一步拉低价格,舍弃高端智能、豪华舒适等等附加价值,聚焦于外观、空间、安全、能耗等刚需,是不是一种破局突围的创新路径呢?
毕竟,国内主旋律是增配降价,卷生卷死,实在是卷不动了。如果反过来呢?
特斯拉为什么敢一直造 “毛坯房”?
其实在推出廉价版车型之前,特斯拉在业内早已被戏称“毛坯房”。在同价位,国产新能源能做到双零重力座椅、前后排通风加热按摩、二十几个扬声器、高级内饰软包、能做多大就做多大的前后排屏幕、以及钢铝混合车身、全铝悬架、CDC+空悬、华为ADS 4。对比之下,特斯拉内饰朴素,只有一块屏幕,甚至连换挡拨杆也省了,FSD不仅需选装,实际表现在国内也因数据管制遭遇水土不服。从账面来看,特斯拉的竞争力堪忧。
但市场就是诡异,时至今日,Model Y仍然以每月5万辆左右位居SUV榜首,Model 3虽然不似当年风光,但仍能保持每月2万+的销量。
为什么用户对“毛坯房”青睐有加?不是大家有受虐倾向,也不是不爱冰箱彩电大沙发。而是特斯拉在通常认知的“豪华”之外,开辟了一条全新赛道:技术原教旨主义。从而建立了一种独特的价值评判体系。
在这套价值评判体系下,简单朴素被视为舍弃华而不实的“第一性”,大压铸、结构胶等节省工序和成本的行为被视为“颠覆汽车制造”,因为起步较早在三电系统和热管理领域累积的优势,优先级也超过了某些舒适豪华体验(尽管三电和热管理技术进化已经触到了天花板,国产新能源也早已迎头赶上,但改变用户心智并非朝夕之功)。而在智舱智驾领域,实际上特斯拉已被国产如华为赶超,但马斯克构建的“完全自动驾驶”宏伟蓝图仍能说服用户为期货而买单——在各种光环和期许笼罩下,特斯拉成了一种独有的、朴素极简的、科技极客式的、代表前沿和未来的生活方式符号。而买什么车,恰恰是用户自我人格的映射。也恰恰在这条赛道上,特斯拉一直没什么像样的对手。
国产新能源,也可以“做减法”
纵观特斯拉打造产品的核心逻辑,就是不断做减法。就像马斯克收购了推特之后裁掉了85%的员工,推特反而开始盈利。他对化繁为简有种痴迷。减去一切“非必要”,就是马斯克的“第一性”。特斯拉从整车EE架构高集成、到模块化、大压铸、结构胶(用胶水取代焊接铆接螺接),都是在简化造车流程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从毛坯式造车到廉价版车型的推出,更是将减法做到极致。
反观国产新能源,一直在做加法,在增配降价的泥沼中,卷生卷死。一个典型的表现就是:争相拥抱华为的同时,不断拉低了华为的门槛。目前,除了零部件供应模式、HI Plus模式,以及智选车模式的“五界”之外,上汽、广汽、东风们还跟华为开辟了“境”字辈战线——启境、华境、以及东风华为联合打造“X境”(在征名中)。可谓热闹非凡。
但另一方面也很残酷,华为并非万能。“五界”每月5万辆左右,问界一家占去8成,其余四界销量平平。同时“满血华为”门槛还在不断降低,从之前的30万、降到25万、再降到20万,直至如今已经落位到18-19万。“满血华为”的溢价能力事实上在缩水。而华为该赚的钱,一分钱没少拿。说句不好听的,某些主机厂已经失去了自主为产品赋能价值的能力和意愿,甘心沦为华为的打工仔(从之前为宁王打工,到如今为华为和宁王两个老板打工,时代在变,打工人的身份不变)。
所以,在价格战下一味做加法,强如华为赋能,总有卷到头、卷不动的一天。
其实反过来想,做做减法,打破车格级别对产品价值的传统定义方式,是不是能改变受制于人、卷生卷死的困局呢?
举个的例子,乐道L90。原厂不带高阶智驾,保留了冰箱彩电大沙发,将车格做到了和问界M8相似的5.1米-5.2米,主打一个三排座、大空间,但顶配只有29.98万。如果选电池租赁方案,裸车直接来到21万级。我一个朋友买了这台车,选电池租赁方案(每月付599元),但暂时官方只提供60度电池包租赁(后期应该会提供85度电池),CLTC续航400公里实际只有300多公里。搁之前很难想象,一台三排座纯电大车,没有高阶智驾,续航只有三四百公里,但反过来想,这不就是做减法带来的竞争优势吗?现在乐道L90销量也能保持每月上万,估计单车利润也不低。其实没人规定这个车格的产品,一定要带高阶智驾,一定要把配置堆满,一定要能日行八百,只要满足外观大气、空间宽敞、安全达标、续航够用等刚需,价格足够诱惑,多半就成功了。
再举个例子就是银河M9。一台超过5.2米的中大型SUV,为什么能起步价干到17.38万?在大家都在堆电池、卷续航的时候,它起步只给到了18.4度,纯电CLTC续航只有100公里,差不多一两天就要充一次电。在银河M9之前,5.2米级的大车,即使是个平价品牌,一定是照着25万以上的价格区间去做产品定义,绝对不会想到只给18.4度电这个选项。其实放眼银河系列,都是这个一边把车格做大,一边“做减法”的思路。比如银河星舰7,超过4.7米的SUV,起步纯电续航只有CLTC 55公里,在我看来怎么可能有人买呢?而且没快充、没天窗、只有定速巡航,配置够低。但这让它的起步售价只有不到9万。所以星舰7也成了畅销车。
驾值观
中国汽车市场正面临价格战和技术迭代过快、消费需求日新月异的结构性矛盾。传统的车型定义和开发方式,已经跟不上市场的快速变化。
比如,一款产品在开发初期,是按照15万级的车来做定义,锁定若干竞争对手进行性能对标开发。但等你一两年时间做出来,同类产品或许已经干到了10万级,或者市场新的需求又出来了。此外消费者的喜好变幻莫测,前期调研往往无法精准覆盖。这就要求车企在产品开发时,要有足够的“开发带宽”,可以通过不同的价格配置组合,来进行尝试。一击不中快速调整,反复尝试,直至将产品打造成爆品。所以同一款车,既能预留20万级的价值和价格组合,也能预留10万级的价值和价格组合。既能做加法,也能做减法,这就是汽车开发“爆品思维”对“平台思维”的迭代。
像特斯拉一样造简装车、毛坯房,舍弃高成本的附加价值,守住设计、空间、安全、能耗、基础智能等核心价值,让一辆车回归工具本质。这不是对市场竞争的妥协,而是对理性价值的回归,是对市场需求的不变应万变。更是拓宽车企的“开发带宽”,打造爆品的另辟蹊径。
评论 0
作者信息
更多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