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头条App
汽车头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随着国六标准在部分城市逐步落地,下一阶段的国七排放标准已经悄然提上日程。国七被视为"史上最严"的排放规范,其制定思路和监管方式将发生显著变化,不仅针对单车排放设限,还引入了企业平均排放强度的管理机制。这一转变旨在从整体上推动商用车和乘用车行业的低碳化发展,同时也对产业链上下游带来深远影响。在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持续攀升、传统燃油车展现韧性的背景下,国七的推进无疑将成为未来几年汽车行业发展的关键变量。
从单车限值
到车企均值的监管转变
国七排放标准的制定思路正从过去单纯限制单车型排放,转向"单车型排放限制"与"企业平均排放强度"双重管理的模式。这一调整意味着,车企不仅需要确保每一款新车的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不超过红线,还要统筹所有车型的平均排放水平,使整体均值符合国家要求。如果企业旗下某一车型排放较低,而其他车型排放较高,导致整体平均值超标,同样会面临处罚。这种管理方式的升级,体现了政策对车企整体环保责任的要求更加全面和严格。
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司相关负责人此前在行业论坛上透露,这种双管理机制将更好地推动货车行业实现"提质"目标。对传统燃油货车而言,新标准预计将提出更为严格的排放要求,这实际上大幅提高了技术门槛。为了满足这些要求,车企可能需要在后处理系统上投入更多研发资源,包括更高效的SCR系统、DPF装置等,这些都会增加制造成本。
这样的双机制管理,实质上是对汽车企业技术整合和成本控制能力的严峻考验。国七标准预计将对氮氧化物、颗粒物等污染物的限值进一步收紧,甚至可能加强对冷启动排放的控制。传统燃油车为满足这些要求,可能需要加装更复杂的后处理系统,例如电加热催化器、紧耦合SCR装置等,这势必推高制造成本和维修复杂度。一些技术储备不足的小品牌,或无法承担升级压力的企业,可能会在市场竞争中逐渐掉队。
与此同时,国七政策也为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助推。由于新能源车在使用环节的零排放特性,它们更容易满足甚至超越国七的法规要求。这在企业平均排放核算中,将成为拉低整体均值的重要砝码。车企为了平衡产品结构,可能会加速向纯电动、氢燃料电池等方向转型,或通过技术合作、合资生产等方式快速提升新能源车型的占比。政策的风向,正悄然改变着市场资源的流向。
从宏观层面看,国七不仅是环保法规的升级,更是产业政策引导行业走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工具。它促使企业不再局限于单点技术突破,而是从全产品线的角度统筹绿色转型。这种转变既呼应了"双碳"目标下的减排需求,也为汽车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设定了新的起点。
电动涡轮
与后处理系统技术亟需突破
面对国七标准可能带来的严苛要求,汽车产业链上的企业早已开始技术布局。在动力系统方面,电动涡轮增压技术正成为行业关注的热点。比如涡轮增压技术企业BMTS就推出了48伏电动涡轮增压器,针对小排量发动机进行了优化。该技术旨在通过电力驱动减少传统涡轮迟滞问题,提升发动机的瞬态响应和燃烧效率。
除了动力系统的改进,尾气后处理领域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有研究机构预测,国七阶段尾气后处理市场的规模可能达到千亿元级别。相较于国六系统,国七后处理的单车价值量预计提升约一半,其中催化剂、封装和电控系统占据主要份额。为应对更严格的氮氧化物和颗粒物限值,技术路线可能会引入电加热催化、紧耦合SCR等新环节,这对相关零部件企业提出了更高的研发要求。
根据行业研报分析,国七后处理市场中,催化剂、封装及电控系统的市场空间预计达到843亿元,载体部分约为158亿元。这样的市场规模吸引了众多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从技术发展历程看,我国机动车排放标准经历了从国一到国四的借鉴欧洲阶段,到国五、国六的自主创新阶段,如今国七标准的研究制定正在加速推进,与欧七标准基本保持同步。
本土企业在这一领域正逐步崭露头角。过去,尾气后处理市场长期由海外品牌主导,但随着国产技术的突破,一些本土厂商在催化剂、传感器和电控系统方面已具备自主生产能力。国产替代的进程有望在国七阶段进一步加快,这也将降低主机厂的采购成本,提升整个产业链的竞争力。
技术的升级不仅是为了满足排放标准,也在悄然改变车辆的驾驶体验和运营成本。电动涡轮的广泛应用,能让小排量发动机在保持动力的同时更加省油;而后处理系统的优化,则有助于降低车辆的长期维护频率和使用成本。这些进步,让环保不再是单一的政策合规行为,而是逐渐转化为用户可感知的产品优势。
新能源渗透加速背景下
燃油车展现高韧性
国七消息的释出,恰逢汽车市场结构发生深刻变化的节点。根据最新行业数据,今年9月国内乘用车零售销量达到224.1万辆,同比增长超过6%。其中,新能源车零售129.6万辆,渗透率攀升至57.8%,反映出电动化趋势的不可逆转。政策与市场双驱动下,新能源车在出口领域也表现亮眼,9月新能源乘用车出口量同比增长近一倍,占整体出口比例的40%以上,成为全球市场的重要参与者。
从细分市场看,9月纯电动车型批发销量达到94.7万辆,同比增长32.4%,增速明显高于插混和增程式车型。在新能源品牌中,自主品牌表现尤为突出,国内零售份额达到70.1%。比亚迪、吉利、长安等自主车企在新能源领域持续发力,其中比亚迪9月新能源零售量超过34万辆,稳居行业首位。这些数据表明,自主品牌正在借助新能源转型实现弯道超车。
然而,燃油车并未如一些人预期的那样迅速退出舞台。相反,近期燃油车销量呈现连续回暖的态势。从6月到9月,燃油车零售量从97.3万辆逐步回升至94.5万辆,终结了此前多个月的下滑局面。这一现象的背后,是燃油车在智能化、价格和产品力方面的积极调整。许多新款燃油车型通过搭载更多摄像头、雷达和高算力芯片,补齐了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的短板。同时,终端市场通过"一口价"促销和尺寸升级等策略,吸引了部分对价格敏感或充电条件有限的消费者。
市场调研数据显示,今年9月传统燃油车的促销力度保持在23.9%的较高水平,较去年同期提升1.9个百分点。一些经典燃油车型如轩逸、卡罗拉等,在实施"一口价"政策后销量明显回升。同时,像速腾L这样的新款燃油车,通过增加车身尺寸、配备智能驾驶系统,并将起售价下探到11万元左右,在市场竞争中展现出新的活力。
国七政策的临近,也在无形中影响消费者的购车决策。一些用户担心未来燃油车的保值率可能受到影响,尤其是国五、国六车型在二手车市场的价格或面临压力。另一方面,新能源车虽具备使用成本优势,但明年购置税政策调整的预期,也让部分消费者选择提前购车。这种政策与市场的互动,使当前车市呈现出"燃油与电动并行"的复杂局面。
对于汽车企业而言,国七既带来压力,也孕育着新的机遇。主流车企正通过"多线并举"的策略,在纯电、插混和燃油领域同步布局,以应对不同细分市场的需求。从企业动态来看,比亚迪、吉利、奇瑞等自主品牌在新能源零售和出口方面增势显著,而一些合资品牌则通过加快混动化和智能化的步伐维持市场份额。9月新能源批发销量突破万辆的厂商已达到20家,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
车叔总结
未来,国七的实施将进一步推动行业的分化与整合。能够快速适应标准、掌握核心技术的企业,将在新一轮竞争中获得先机。在商用车领域,国七可能加速新能源货车的普及,帮助司机降低运营成本;在乘用车领域,技术创新将继续驱动产品升级。而消费者也将迎来更多元、更环保的产品选择。汽车的能源转型之路,正在政策与市场的双轮驱动下稳步向前。随着国七标准研究的深入,中国汽车产业正迎来新一轮的绿色发展机遇。
评论 0
作者信息
更多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