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头条App
汽车头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伴随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迅猛发展,动力电池作为关键部件,其市场需求不断攀升。近些年,中国电池企业在全球范畴内彰显出强大的竞争力,不但装机量大幅增长,市场份额也平稳扩大。这一态势背后,是技术革新、产能拓展和产业链协作共同发挥作用。然而,随着早期装车的动力电池陆续步入退役期,怎样高效、环保地处置废旧电池,已然成为行业难以回避的问题。
中国电池企业领跑全球市场
2025年1月至8月,全球动力电池装车量达到691.3吉瓦时,相比去年同期增长34.9%。在这一增长浪潮中,中国电池企业表现尤为突出。根据行业数据,宁德时代、比亚迪、中创新航、国轩高科、亿纬锂能和蜂巢能源六家企业共同进入全球装车量前十名,合计装车量为473.9吉瓦时,占据全球市场份额的68.4%,较去年同期提升约3个百分点。这一数据反映出中国企业在全球动力电池市场中的综合竞争优势正在持续强化。具体来看,宁德时代以254.5吉瓦时的装车量稳居全球第一,市场份额为36.8%,同比增长31.9%。比亚迪紧随其后,装车量达到124.8吉瓦时,同比增长50.3%,市场份额从去年同期的16.2%上升至18%。两家企业合计占据全球市场份额的54.8%,显示出中国企业在头部阵营的稳固地位。
此外,中创新航装车量32.1吉瓦时,保持全球第四位,同比增长32.3%。国轩高科装车量达25.1吉瓦时,同比增长71.8%,排名升至第七位。亿纬锂能装车量19.9吉瓦时,同比增长84.9%,位列第九。蜂巢能源作为新上榜企业,装车量同比增幅达98.5%,达到17.5吉瓦时,跻身第十位。这些企业的快速增长,体现了中国动力电池行业整体实力的提升。在整体增长的同时,部分韩国和日本企业市场份额出现下滑。例如,韩国三家电池企业合计市场份额为16.8%,其中三星SDI装车量同比下降9.1%,市场份额跌破3%。日本松下装车量虽有所回升,但市场份额仅为3.7%。这些变化进一步凸显了中国企业在技术创新和成本控制方面的优势。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电池企业的增长不仅依赖于国内市场的需求,也受益于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扩张。根据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数据,今年1-8月国内动力电池累计装车量达417.9吉瓦时,同比增长43.1%。同时,实现装车配套的企业数量增至51家,表明行业参与度正在提高。随着动力电池装车量的快速提升,电池的寿命周期问题逐渐浮出水面。大量电池将在未来几年内集中退役,如何处置这些电池成为行业面临的新挑战。这也自然将话题引向了动力电池的回收利用领域。
动力电池回收:
新兴市场与标准引领
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正成为一个快速成长的市场。据统计,2024年中国动力电池回收量已突破30万吨,对应市场规模超过480亿元。根据预测,到2030年,这一市场的规模将突破千亿元。这一趋势与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密切相关,退役电池数量的攀升对回收技术和标准体系提出了更高要求。为规范行业发展,中国已发布多项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国家标准。截至目前,相关标准共计22项,覆盖了动力电池回收的通用要求、管理规范、拆解流程、余能检测、再生利用等环节。
这些标准为行业提供了明确的技术指导。例如,《车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拆解规范》的实施,使得拆解效率提高了50%以上,推动了物理处理的规范化。在化学再生方面,相关标准明确了有害物质处理流程,促使整体能耗降低30%以上,有助于行业实现节能降碳。在资源回收方面,标准对重要金属的回收率提出了明确要求。根据《车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再生利用第2部分:材料回收要求》,镍、钴、锰的综合回收率不低于98%,锂的回收率不低于85%。这些指标鼓励企业研发先进技术和优化工艺,以最大限度地回收有价值的金属资源。
与此同时,中国专家正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例如,《电池回收利用深度放电通用指南》的提案已成功立项,显示出中国在全球化标准体系中的参与度不断提升。目前已有近40名中国专家活跃在国际标准组织电池相关技术机构中,实现了国际标准制定工作组中国专家的全覆盖。这种深度参与不仅有助于分享中国经验,还能促进全球回收标准的一致性和互操作性。标准的实施为行业提供了技术支撑,但要将回收体系落到实处,还需要企业在技术应用和产业链协同方面做出更多努力。随着市场规模扩大,企业如何构建高效、可持续的回收网络成为关键问题。
企业回收实践:
技术升级与产业链协同
在动力电池回收领域,部分中国企业已通过技术革新和标准化实践积累了经验。例如,宁德时代的子公司邦普循环开发了DRT定向循环技术,并将该技术转化为企业标准。据报道,该技术实现了镍、钴、锰回收率99.6%,锂回收率96.5%,2024年处理废旧电池超过12万吨,再生锂盐产量达到1.71万吨。这一案例说明,将自主研发技术纳入标准体系,可以有效提升资源回收效率。另一家位于泉州的企业通过构建标准化的回收流程,在2024年处理了237吨退役电池,减少碳排放238吨,实现产值2300万元。这些实践表明,标准化不仅提高了处理效率,还带来了经济和环境效益。
值得注意的是,回收体系的建设需要覆盖从电池生产到退役处理的全生命周期,涉及原材料供应、电池制造、整车应用、回收拆解和再生利用等多个环节。未来,企业需要在绿色设计、余能检测、存储管理和定向循环等方面进一步优化流程。例如,加快制定动力电池规格尺寸等绿色设计标准,有助于简化拆解和回收步骤。同时,产品碳足迹核算和再生材料认定等标准的研制,将为行业提供更清晰的指导。在保障安全方面,强制性国家标准的出台将强化回收关键环节的风险控制,例如禁止在电动自行车等领域使用废旧动力电池再利用产品,以防范潜在隐患。
国际合作也是构建回收体系的重要一环。中国专家已活跃于多个国际标准组织,参与电池性能评估和回收指南的制定。这不仅有助于分享经验,还能促进全球回收标准的一致性和互操作性。总体来看,企业需要通过技术创新、标准应用和产业链协作,共同推动动力电池回收向规范化、规模化方向发展。监管部门也表示将继续完善标准体系,围绕动力电池绿色设计、余能检测、放电、存储、定向循环等方面推进国家标准制修订工作,为行业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技术支撑。
车叔总结
中国动力电池行业在装机量和市场份额上取得的成就,为全球新能源汽车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然而,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不仅取决于前端的技术与市场表现,还依赖于后端回收体系的完善。随着标准化工作的推进和企业实践的深入,动力电池回收有望成为产业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未来,政策支持、技术突破和市场机制的协同作用,将共同决定这一新兴领域的发展轨迹。行业需在增长与环保之间找到平衡,以实现真正的循环经济。这不仅需要企业的努力,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才能构建一个更加可持续的新能源产业生态。
评论 0
作者信息
更多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