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头条App
汽车头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从2025年11月开始,汽车安全会加速发生变化。
这不仅关于已知并被广泛讨论的,2026年将实施的电池新国标,也不止是OTA从2025年上半年开始加强管理。从众多细节和集体发声不难看出,这一次广州车展之前,动力电池的后续发展又有新结论。而另外,除了监管要求之外,还有如小米等企业的行为,带动出行业竞争规则的又一轮形成。

前者,是11月18日,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发布了通知,关键信息为,动力电池企业需要将协会所披露的平均成本作为报价的重要参考,不要突破成本红线低价倾销。

后者,是2025广州车展,随着小米发布HAD增强版辅助驾驶系统,汽车行业在L2级智驾辅助上的格局已经基本确定,车企自研的风口已经基本结束。这之中,还包含着大卓的解散,毫末智行的倒下。
总之,2026年的汽车市场新格局已经定了。对于任何一家车企来说,只靠胆子大、抢跑快,不能继续支持销量的扩张。
智驾的风口,在L3之前走到尽头
L2级智驾辅助的风口,如今已经到了肉眼可见的尽头。
原因在于,技术路线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小,虽然还在营销端有着端到端、VLA、世界模型之间的争斗,但目前其实已经大道相通,更多是排列组合之间的事情。

这届车展,小米HAD增强版的发布,在公开的采访信息中,已经公开了技术路径的选择。即将推送的1.11版本,是端到端+强化学习+世界模型的产物。而小米陈龙则表示,认为VLA中的L,大语言模型是未来终局的选择。

简单来说,目前小米HAD增强版从技术路径上,是端到端模型,不断地在世界模型生成数据中进行强化训练。对于做对的行为,进行奖励,对于做错的行为,进行处罚,最终谋求AI主动的意识诞生,学会学习。

同时,特征点还在于,小米正在重新搭建一整套的数据体系,而不是利用互联网公开数据进行训练。这个逻辑也很好理解,马斯克有同样的思维,也说过同样的话。所以,才有了马斯克自己搞AI,推进万卡中心,并直接逼出了Grok的快速诞生。

很明显,如今的小米正尝试通过更多的企业行为,来打破很多人“小米只是好看”的固有认识。比如,最近释放了各种技术专利,随着目前的HAD增强版迭代,它会对开启智驾辅助之后容易走错路,容易画龙等等行为进行优化,而且进一步提升关于安全的效率。
总之,你可以将最新一轮它的OTA理解为,先基于端到端的成熟来优化此前HAD的各种不足。而后续,随着VLA和世界模型的更多应用,再形成技术优势。另外,和华为的选择不同,小米认为VLA和世界模型之间可以共存,并不冲突,华为则选择用WEWA(世界模型)架构来作为未来的技术主线。

而小米选择VLA的逻辑其实也不难理解,这项技术不止是智驾辅助和自动驾驶方面可以使用,更可以在智能家居、具身机器人等方面进行落地应用,最终大幅度的提升效率,并降低成本。
纵观目前的各家车企,技术路线基本达成了一致。

理想主推VLA,很多高价值数据在世界模型上进行训练后反哺;小鹏在2025年上半年推出VLA不久后,优化了技术路径,即尽量省去中间L环节的转译,其实目前也是深度的转向了世界模型。

蔚来,一直以来主推世界模型,不过要在后续的很多OTA中才能验证,它的技术路线究竟是云端主导还是车端主导。除了几家头部新势力之外,目前崛起的Momenta和地平线,它们短期内是继续深耕端到端,此前也都公布了后续的世界模型计划。

总之,好消息是,随着端到端模型的初步成熟,后续又都选择了世界模型作为模拟仿真的重要一环,消费者的辅助驾驶安全会有很明显的提升。而在L3没有来到之前,其实是难以很明确的评判谁的技术应用更加优秀。所以,这也直接造成了L2级智驾风口的结束,以及此前很多独角兽企业的消失。
电池安全也严管,直接扼制新一轮价格战
总之,从新一轮的辅助驾驶技术推送来看,不论是主推世界模型、主推VLA或者是深耕端到端,其实都取得了很好的技术应用表现。

车辆会尽可能安全的超越慢车,司机的城区接管率和接管意愿都在明显降低,系统走错路的概率有了明显降低。而随着华为车BU在广州车展前宣布的ADS Pro会迎来城区NCA的推送,华为最新的舱内激光雷达版本智驾辅助,会让15万元左右的车型带有城区领航功能。

那么,所谓的L2级智驾辅助风口期,也就基本结束。因为,蛋糕就这么大,如果拿不到足够的上车订单,就只能终止。截至目前,蔚小理三家均拥抱自研,吉利系拥抱自研,比亚迪拥抱Momenta和自研,长安拥抱华为和自研,长城拥抱元戎启行,奇瑞同时拥抱地平线和Momenta,一众的合资大厂如宝马、奔驰、丰田、通用汽车、日产汽车等也都定点了Momenta。

那么,除了上述的主流品牌之外,更多的车企能够获得装机量也都是有限。于是,毫末、大卓、零束,这些由长城汽车、奇瑞汽车、上汽所内部孵化的企业,也就很容易按下暂停键。
除了智能驾驶辅助之外,动力电池也开始变成一个新的变局点。
动力电池行业目前的分化较大,近期集中出现了,三元锂还是磷酸铁锂更安全,动力电池低价卖,高端动力电池被哄抢共三件事。

而这些方面,正在被明显加强监管。关于三元锂电池还是磷酸铁锂电池更安全,在车展期间已经有了定论,多家车企在群访过程中的回答都是“二者各有利弊,都可以很安全”。而在相关沙龙中的观点则为,两者都不完美,也都不是绝对安全,中国必须双路线并行。真正决定安全的,是系统工程,从隔热、烟道、结构、防拉弧、再到BMS,而不止材料本身。
除此之外,管控动力电池不能低价倾销也已经成为新的课题。

先是今年年中开始的,车辆技术一致性摸底。再是,车展之前的协会通知,接下来将是对动力电池报价合理性的管控。实际上相关很多方案,早从2023年就开始由多部门开始牵头草拟,所以目前集中来到了落地实施期。
而对价格的监管,也将侧面对后续的价格战、降价潮等方面,引发正向的引导。

至于“抢电池”的相关话题,是目前宁德时代的高镍电池供不应求。主因是,随着2025年后半年各家车厂所推出的30万元以上高端车型获得了销量上的成功,所以引发了供需关系的转变。
当然,这种现象偏向于偶发,但折射出了另一个现象。很多新车的销量都形成了头部聚集效应,所以,很多人在下定之后的提车等待现象也是愈发明显。比如,近期理想汽车官宣,12月将加大欣旺达电池的供应,减少提车等待期,就引发了很多的讨论。

不过,总体而言,这是拉动供应链条全面成长的好事,有利于拉动更多动力电池供应商的成长。但前提是,理想能够完成用户原本认知的适应性改变。
写在最后
那么,从上述的一系列转变,其实不难看出,新的局面已经形成。
如果在2026年里,还无法给出好的智驾辅助技术上车,尤其是城区辅助驾驶系统,那其实面对的会是此消彼长的被蚕食局面。而动力电池方面,随着价格和技术双重被管控,车价的下探趋势也有了缓解的预期。
留下的局面也很清晰,一切已经不只是明面上的新国标那么简单,车企需要搞定整个一轮的新技术应用。
换言之,堆料模式可能在2026年慢慢失效。
评论 0
作者信息
更多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