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头条App
汽车头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欧洲对中国车的态度转变,通过一些更权威的视角得到了进一步印证。
最近,英国最有影响力的汽车垂媒Carwow的主编Mat Waston在体验过奇瑞Tiggo 8后,直接给出了“Buy!”的高分评级,更有含金量的是,在他今年评测过的42款车中,这是第6个获得“Buy”的车型。
作为一名拥有20多年汽车行业经验的职业记者,Mat Waston的风格向来被评为“坦诚而不失专业”,对一个外来品牌来说,能让这些深谙汽车文化的评论者“愿意为它说话”,已然说明奇瑞Tiggo 8在产品、技术、体验等多个维度上全面赶超。

表面上看,Mat Waston那句“Buy!”只是代表“推荐购买”,但在获得这句“Buy!”的背后,却映射出奇瑞在过去两年中“闯关欧洲”的细腻缩影。
一直以来,欧洲都被全球车企视作最难啃的一块硬骨头,不仅仅是因为严格的法规限制,还有当地强势本土品牌构筑的认知围墙、以及审美固化的消费体系,都曾令想要踏足欧洲市场的中国品牌“有心无力”。但是如今,奇瑞却偏偏踏过这些关卡,打出了一记漂亮的逆袭局。
尤其在今年,奇瑞在欧洲市场的表现极具冲击力,数据显示,1-10月奇瑞在欧盟和英国共销售 171,147辆,同比增长2.4倍,必须承认,奇瑞此番突破的意义已经不再仅仅限于其本身,而是一个需要重新理解的行业事件。
当中国车企首次在欧洲市场实现这种级别的规模突破和品牌跃升,便不得不让人去重新审视中国汽车产业的全球竞争力。
在欧洲“杀疯了”?一场从量变到质变的必然突破
如果只是看销量数据,可能会认为奇瑞在欧洲是突然爆发,但身处这个行业的人都知道,如果一个非本地强势品牌能在最“挑剔”的市场活得“风生水起”,那么这种成功一定不是因为站上了某个风口,而是“跬步千里”的结果。
其底层逻辑在于,奇瑞“入欧”完成了一整套严密的逻辑推导过程,层层递进有条不紊,确保每个关键节点都能为突围欧洲高效赋能。对中国车企来说,要想敲开欧洲大门,拿到本地品牌控场场地的入场券是第一步。
所以,想把车卖到欧洲,首先要被当地政策法规许可,尤其是在车辆安全和品质上必须过关。一句话,要在欧洲卖车必须先有资格进入。虽然能进入欧洲并不代表能卖好,但如果连进入都做不到,那一切都是水中月镜中花。

在全球汽车品牌的眼中,欧洲法规设立的高门槛就是“天花板”一样的存在,比如ENCAP 五星认证,一向是车企最头疼的测试之一,更被行业视作“究极副本”。包括发动机、底盘、电子架构、安全配置……任何一环不够硬,都无法通关。
但奇瑞却凭借技术硬实力,一路过关斩将,旗下EBRO S700、S800均拿下ENCAP五星安全认证,立住了口碑。
技术取得入场资格后,下一步的考验就是如何让欧洲用户掏出真金白银,其实当Tiggo 8获得 Carwow“Car of the Year”的评价时,已经说明奇瑞正式进入到了欧洲媒体定义的“值得买”序列,同时,欧洲人的投票也在印证这一点。
在英国,Omoda & Jaecoo 9个月市占率突破2%,是当地最快达到这一成绩的汽车品牌之一,在意大利,2025年累计注册数11083台,10月单月合同数创历史新高,其中Jaecoo J7 SHS获得了当地PHEV市场10月销量第三。

在西班牙,S700位列紧凑型SUV PHEV和ICE双赛道上的TOP5,S800则在中型SUV的PHEV和ICE双赛道位列TOP3,还有S400,以及火爆预定中的S900,几乎在各个细分市场全面开花。
要知道,西班牙市场向来被日韩车长期统治,奇瑞能强势登榜,说明欧洲用户对中国品牌的价值认知正在从“便宜”转变为“值得”,并直接推动奇瑞从“进入欧洲”到在欧洲“卖爆”的关键转折。
随着奇瑞用技术这块敲门砖叩开欧洲大门,再用销量通过市场验证,看上去奇瑞入欧的使命已经完成,但奇瑞的目标不止于此。当海外品牌本着“在中国为中国”的战略使命在中国扎根时,奇瑞也要秉持“在欧洲为欧洲”的信念在大洋彼岸播下种子。
2024年奇瑞已经在西班牙建成与EV MOTORS的合资工厂,并复兴本土老品牌EBRO,还深入接入当地产业链,从生产、就业到绿色转型全面参与,成为中外汽车行业眼中的合资典范,当时S700的下线活动便获得了西班牙本地媒体高度关注,而且不乏西班牙国家电视台、西班牙《先锋报》等权威媒体。

一系列动作的铺开不仅提升了奇瑞的产业地位,还使其未来在政策、市场、供应链、品牌认知上拥有了更深层的战略优势,让奇瑞从“外来竞争者”真正升级为欧洲汽车工业的一部分。不难看出,奇瑞已经打定主意,一定要在欧洲“扎根生长”。
深耕欧洲结硕果,奇瑞全球化挺进深水区
奇瑞在欧洲的突破,对行业来说,是一片重点区域市场的胜利,而代入奇瑞的视角进一步打开思路,其实会发现背后还隐藏着它的全局考量。欧洲市场作为全球汽车市场的“制高点”,自然也是奇瑞全球品牌价值跃升的基点,只要能在这里站住脚,基本意味着品牌跨过了全球汽车产业的最高门槛,从而为进入其他发达国家市场反向赋能。
类似硅谷战略与创新咨询专家杰弗里·摩尔曾提出的“保龄球战略”,主要先攻克具有强辐射力的关键市场,也就是代表着核心的“球瓶“,那么就能借助该市场的影响力带动周边大片市场,进而实现整体市场的占领。

比如,在拉美、中东、非洲等地,消费者普遍认为“能在欧洲卖得好”的产品一定品质过硬。对于奇瑞来说,有了欧洲市场的销量和口碑背书,无论在这些已经攻占的地区进一步展开品牌升级动作,还是在“初芽新冒”的市场拓展规模,都将会变得从从容容游刃有余。
打着节拍、踏着节奏,在海外一路小步快跑的奇瑞加速“两面开弓”,刚在欧洲建立了强势技术品牌形象后,便迅速推出了全新品牌LEPAS,这一品牌主张为都市精英打造精致出行体验,并于印尼雅加达国际车展上带来了LEPAS“L8+L6+L4”的全明星产品矩阵,引发了强烈的当地舆论关注和市场反响。
作为东南亚的核心市场,印尼也是人口红利与结构升级叠加的战略腹地,未来很有可能成为重要的增量基地,因此印尼于奇瑞的意义不言自喻。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动作其实还揭露了奇瑞全球战略中的一条“隐藏路线”,那就是借助多品牌策略,在多个区域进行差异化布局,LEPAS便是这枚关键落子。

在全球市场,奇瑞已经化身“多个品牌”扎根不同国家和区域市场。欧洲市场的CHERY、OMODA、JAECOO,主打技术合规与高端质感,锚定成熟市场的品质认可。西班牙的EBRO 依托本地化生产,深耕欧洲本土渠道。而印尼首秀的LEPAS,则聚焦新兴市场的生活方式升级需求,用年轻化标签开拓增量。
比如在印尼,这里虽然有着和欧洲市场不同的价值定位,但却可以凭借在欧洲市场验证过的可靠性,构成奇瑞在印尼的品质底气,各个品牌虽然在全球布局中使命不同,却能够共享奇瑞全球研发、供应链体系的底层支撑,形成“各打一域、全域协同”的完备格局。
奇瑞多元化品牌布局全球市场的做法,既是务实开拓海外市场的明智之举,更是锚定长期主义发展注重“韬光养晦”的务实之策。
在全球汽车产业发展史中,已经有无数跨国企业蹚过这条路,也反复证明了一点:全球化竞争的最终胜利者,不是单品牌卖得最猛的那一家,而是能建立多品牌、跨区域协同能力的车企。毫无疑问,如今奇瑞正在形成这种能力,并向全球化企业的目标全面迈进。
写在最后:
奇瑞在欧洲创造的这场逆袭,不只是一家企业的胜利,更释放了中国汽车产业的一次集体跃迁信号:一方面,中国品牌已经具备闯入全球最高标准市场的技术能力。另一方面,中国车企已开始深入当地产业链,而不是“外来卖家”。
更重要的是,当欧洲用户开始不再用“新品牌”来形容中国车,那么便说明全球汽车格局彻底迎来了重构时刻。那么面向未来,中国汽车的全球角色又将如何定义?这是奇瑞要解决的下一个问题,也将是整个中国汽车产业共同面对的新时代命题。
评论 0
作者信息
更多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