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头条App
汽车头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在2025年第一季度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成绩单上,吉利银河以26万辆销量、214%的同比增速看似交出了亮眼答卷。然而当比亚迪销量数据跃入眼帘时,这份成绩瞬间黯然失色。2025年一季度,比亚迪累计销量高达100万辆,较去年同期增长了59.81%,3月份的销量达到37.74万辆,同比增长24.8%。在比亚迪的各系列车型中,王朝/海洋系列贡献了最大的销量份额,达到35.06万辆,而方程豹、腾势和仰望等系列也各有贡献。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中,吉利银河既要直面头部车企的降维打击,又需应对新势力的贴身肉搏,还要兼顾内部品牌整合,其艰难突围之路充满荆棘。
宣传噱头与同质化设计
4月10日预售的银河星耀8,以13.98-17.38万元的价格进入中大型轿车市场。作为全系插混车型,其用1600公里综合续航作为营销噱头极具吸引力,却在细看后却发现,最低配车型纯电续航仅60公里,60km的纯电续航在实际使用中,对于稍远距离出行就显得捉襟见肘,而且在冬季续航可能会缩水。若想要130公里续航版本,则需额外加价一万元。这样的“小聪明”引发消费者的争议,声称“吉利玩不起”。
更值得注意的是,星耀8在外观设计上几乎复刻银河E8,从前大灯组到车身腰线,高度相似的设计语言让消费者难以区分两款产品的定位差异,而且消费者会对品牌的产品规划产生质疑,觉得是在盲目堆砌产品,割消费者“韭菜”
技术壁垒与技能落后
智能驾驶领域的“天神之眼”与“千里浩瀚”之争,将吉利与比亚迪的技术差距也暴露无遗。比亚迪凭借2000万辆新能源车的数据积累,实现算法的指数级进化,将高阶智驾功能下放到7万元级别的海鸥车型。反观吉利的“千里浩瀚”系统,虽引入沃尔沃安全基因,但其750万辆L2级智驾车辆的数据规模仅为对手的1/3。
要知道,这种数据积累的差距会直接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尽管星睿智算中心2.0拥有23.5EFLOPS的行业领先算力,但城市NOA功能仅在6个一线城市部分区域实现,且雨天误触发率高达12%。相比之下,搭载天神之眼C系统的比亚迪秦L已能实现高速全程脱手驾驶,技术落地能力落差极大。
在电动化核心部件领域,两者的差距更为明显。比亚迪通过刀片电池、SiC碳化硅模块等自研技术构建起垂直整合优势,使元PLUS在电池成本降低12%的同时,续航反而提升10%。而银河E5采用的二三线电池品牌,不仅导致冬季续航衰减率高达27%,快充效率也落后15分钟。
品牌整合与文化冲突
2025年开年,吉利对几何和翼真的整合,试图构建"极氪高端、银河中端、几何入门"的三线矩阵。但实际执行中,这种战略构想遭遇多重挑战。
几何此前以纯电为主,市场表现不佳,消费者印象差。几何品牌并入银河后便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若延续低价策略,将难以突破五菱缤果4.98万元的价格壁垒。若提升定位,则会与银河E系列产生内部竞争,且消费者也很难认可并买单。
而翼真汽车推出的L380 MPV,长5316mm、宽1998mm、高1940mm,轴距3185mm。可以做到8座,内饰还采用黄花梨木和鞣苯胺真皮。但是缺点也十分明显,400V充电架构充电慢,连千里浩瀚智驾系统也没有安装,并且用户口碑差,即便降价8万元十分具有诚意,销量也依旧十分惨淡。
品牌整合难以避免文化冲突与资源错配,吉利银河也不例外。原翼真英国团队坚持的12周手工打磨内饰标准,而银河体系的生产理念却是72小时整车下线,这种理念冲突最终导致海外市场开发进度的滞后,也导致了国内智能驾驶研发资源被挤占。
瓶颈与危机
吉利内部正经历着无声的震荡,2024年员工年终奖同比下降40%,研发部门骨干流失率升至18%,而竞品却通过股权激励将核心团队离职率控制在5%以内。
目前,银河智能驾驶团队算法工程师与传统底盘调校人员比例也严重失衡,导致技术适配性问题频发,据悉,为提升产能,吉利只能压缩新员工培训周期,使得总装线一次下线合格率降至88%,可以预见,如果不解决此问题任其发展,会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影响企业的发展。
总结:
吉利银河若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突出重围,不仅要优化产品布局、提升产品竞争力,还需解决内部资源分配和人才稳定问题,在技术创新和用户体验上持续发力,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否则很可能被市场淘汰。
评论 0
作者信息
更多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