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头条App
汽车头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在7月31日于重庆举行的2025汽车新质生产力发展论坛上,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简称“中国汽研”)正式发布了《中国汽车产业竞争力评价研究(2025)》。该报告由中国汽研高级专家吴胜男进行深度解读,系统分析了在全球汽车产业格局演变中,中国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全面立体评估框架
报告创新性地构建了“1+1+N”的立体评价体系,旨在全方位衡量产业竞争力。这一框架首先聚焦于汽车产业的综合竞争力评估,其次专项评价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力,最后则针对产业链关键环节展开细分领域评价。首批纳入评价的关键环节包括动力电池、电驱系统、氢燃料电池汽车、智能座舱、基础软件和汽车芯片,未来还将持续拓展范围。
在构建指标体系时,报告既融合了波特钻石模型、PEST宏观环境分析等经典理论,又紧密结合了汽车产业“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的转型趋势以及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内在需求。综合竞争力涵盖了五大核心维度:体现技术驱动核心的科技创新竞争力,反映全产业链协同能力的产业体系竞争力,体现政策与基础设施支撑作用的发展环境竞争力,关联市场规模与增长拉动力的经济发展竞争力,以及衡量文化与生态成熟度的汽车社会竞争力。各个重点领域也根据自身特点,结合定量数据(如研发投入、专利数量)和定性评估(如前瞻技术布局、政策支持力度),建立了专属的评价体系,力求精准反映产业的复杂特性。
全球格局:梯队分明,底蕴与速度并存
基于2023年的数据,全球汽车产业竞争力呈现出清晰的梯队格局。欧盟和日本凭借深厚的产业底蕴、均衡的综合优势以及成熟的全球化布局,稳居第一梯队。欧盟在科技创新、领军车企与核心零部件巨头实力、产业生态协同以及汽车社会文化成熟度方面均表现突出。日本则依托在混合动力、电池等领域的技术深耕以及强大的零部件全球市场份额,加之其海外产量占比超60%和卓越的品牌可靠性口碑,形成了显著优势。
美国和中国共同构成了第二梯队,但发展特点迥异。美国的核心优势在于强大的创新爆发力,特斯拉引领了电动汽车革命,Waymo主导着自动驾驶前沿,英伟达和高通则在汽车芯片领域占据领先地位。中国则凭借其庞大的产业规模、全球最大的本土新车市场、全球领先的政策支持力度、以及惊人的转型速度脱颖而出。中国已建成完整的汽车产业体系,在动力电池等关键技术领域实现了全球化应用,人工智能大模型的赋能效应显著,并在端到端自动驾驶等前瞻技术领域进行了全面布局。
韩国紧随其后,位列第三梯队,其发展主要受到本土市场规模相对较小和产业生态相对单一等因素的限制。
中国表现:新能源领跑全球,短板仍需攻坚
报告特别强调,中国在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领域展现出全球领先的显著优势。这一成就源于国家长达25年的战略定力、前瞻性的布局、协同完善的政策体系、高效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快速发展的基础设施以及超大规模市场形成的强大需求牵引和全产业链集群优势。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1286.6万辆,连续十年稳居全球第一,占据了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的约三分之二。 2024年上半年,销量达693.7万辆,同比增长40.3%,持续领跑全球市场。
在细分领域,中国同样亮点纷呈:动力电池和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竞争力均位列全球第一。动力电池在产业规模和技术水平上领先全球,供应链实现了国产化自主可控;氢燃料电池汽车则拥有广泛的应用场景和巨大的市场潜力,在产业链完备度、氢源供应水平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优势显著。智能座舱领域与美国同处全球第一梯队,凭借超高的市场渗透率、优质的交互体验以及与人工智能大模型的深度融合布局,市场竞争力遥遥领先。
然而,报告也清醒地指出了中国汽车产业存在的结构性短板。行业整体盈利能力相对较弱,自主品牌的全球认可度有待进一步提升,在海外的高价值专利布局明显不足,研发投入的产出效率也有提升空间。在基础软件、汽车芯片等关键环节,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差距。同时,产业生态的完整度、底层架构与核心技术的自主性以及全技术栈的布局能力仍需加强。
未来十年:变革浪潮与中国路径
报告指出,未来十年是全球汽车产业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将迎来三大深刻变革:
一是产业话语权向新赛道倾斜。预计到2030年,全球新能源乘用车的渗透率将超过50%,高级别自动驾驶技术的普及率也将持续提升。那些在电池、芯片、算法等核心领域占据优势的国家或地区将主导未来的产业竞争话语权。
二是供应链区域化趋势强化。欧美国家推动“制造业回流”,与此同时,中国、东南亚、拉美等地区有望形成新的产业集群,全球汽车产业链将加速向“区域化协同”模式转型。
三是新质生产力重构产业驱动范式。数据、算力、人工智能大模型将成为产业升级的核心要素。传统汽车制造商若固守“硬件思维”,可能面临价值链边缘化甚至被颠覆的风险。
迈向汽车强国的战略抉择
研究表明,中国汽车产业综合优势突出,发展动能强劲,存在的短板也正在快速补齐,已经具备了从全球第二梯队向第一梯队发起冲击的坚实基础。未来,必须紧紧抓住产业“由大变强”的战略机遇期,重点在以下方向发力:持续强化技术创新供给能力,加快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巩固并扩大国内市场的核心优势,完善支持汽车产业链“走出去”的服务支撑体系,以及大力培育和丰富具有中国特色的汽车文化。唯有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形成强大合力,保持战略定力,才能坚定不移地推动中国从“汽车大国”稳步迈向真正的“汽车强国”。
评论 0
作者信息
更多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