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头条App
汽车头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近期,各大车企“订单注水”的话题在车圈引起热议。
最开始,汽车博主吴佩率先对这一现象进行公开质疑,随后蔚来董事长李斌、车圈资深人士李鹏程等行业高管也相继发声,更引发党媒《经济日报》直接下场批判,凸显了对汽车行业生态的严重危害性。
据《经济日报》发表的社论文章《该给车企订单泡沫挤水分》指出,如今各大车企“订单水分”越注越多,“订单泡沫”越吹越大。
这些质疑声并非没有道理。过去一段时间,车企们新上市车型的预售海报中,订单数据一个比一个吸睛,一个比一个提气。
具体来看,小米YU7上市一个小时大定就飙升到28.9万,成为市场上最火爆的车型;售价达到百万级的尊界S800上市100天大定订单突破1.4万辆,超越奔驰S级和迈巴赫S级上半年销量之和;极狐T1上市12小时大定突破26558辆;定位小众的旅行车全新享界S9T上市13天大定突破1.5万辆,日均大定超1000辆;极氪9X上市仅用时13分钟大定突破1万辆,此前预售1小时订单量便突破4.2万辆,刷新了中国品牌50万级豪华SUV的预售纪录……
有舆论指出,将订单数据作为新车热销的直接证据,已经是中国新能源车行业中的一个惯常做法。但也要看到,小订或者大定数据好而最终交付差的情况比比皆是。
这其中,乐道L60在上市之初,订单一度“爆了”,但因为交付问题,订单流失现象很严重;恒大首款车型恒驰5曾公开表示累计订单量达37295辆,但按照公开数据来计算,截至恒驰5停产前的销量也并未过万;智界R7曾在今年3月由官方宣布,上市5个月累计大定突破8万辆,但眼下真实的销量却是高开低走。
不过话又说回来,很多车企的大定都存在犹豫期,而且长短不同,绝大多数都是24小时或者72小时。这期间,用户可以直接锁单,也可以选择退款。因此,上市1小时或者2小时的大定数据由于还在犹豫期内,也难免天然掺一些水分。除此之外,部分车企还会主动通过非市场真实需求的手段,进一步放大“热销”假象。据媒体报道称,有车企会通过员工自购、经销商、供应商虚假锁单等方式,人为制造订单数据,为的是粉饰数据,发一份大字喜报。另有广告策划公司负责人表示,我们在新车预售或者上市前就已经做好了“小订”海报和文案,只需要等一个数字就可以秒发。
不难看出,“订单过万”已经成为部分车企新车上市前的常规营销手段。他们通过公布高额的预售订单,营造新车热销的氛围,吸引潜在消费者的关注,进而促进后续的销售转化。但深挖其最本质的原因,还是源于当前车市的竞争环境。
要知道,如今的中国车市品牌多、车型多、产品迭代速度快,同时价格也足够香,各大车企之间竞争十分激烈。与此同时,车市上还存在“一周一考试”式的周销量排名机制,这种高频次的排名竞争,让车企们承受着巨大的市场压力。对于车企们而言,要么被拉过去衬托别人的销量领先,要么主动出击晒自己考得好的成绩。因此,为了在竞争中占据优势、获得更多关注,部分车企便选择在订单数据上做起了文章。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明确呼吁“停止发布销量周榜”后,相关发布不仅没有刹车,反而呈现出愈演愈烈之势。
面对种种乱象,《经济日报》倡议引入第三方机构监督,实时公示交付数据,建立用户真实评价体系,其次政府部门需核查预售数据,对造假行为依法惩处。更重要的是,监管部门已经开始亮剑。
9月10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通知,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为期3个月的汽车行业网络乱象专项整治行动,重点整治非法牟利、夸大和虚假宣传等网络乱象。
短期来看,“订单过万”的确可以在营销上为车企带来一定的轰动效应。但长期来看,待新车发布后三五个月进入交付期后,真实的销量情况终究会漏出破绽。对于车企们而言,与其花费心思在订单数据上弄虚作假、营造虚假繁荣,不如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产品本身的研发与提升上。毕竟,虚假的订单数据只是空中楼阁,想要在车市上站稳脚跟靠的还是真才实干。
评论 0
作者信息
更多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