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头条App
汽车头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2021年3月,雷军在公开演讲时宣布造车,眼神坚定:“这是我人生中最后一次创业,我愿意押上我所有的声誉和成就,为小米汽车而战。”
2024年3月,小米汽车SU7 上市发布会,一众车企大佬前去捧场,望着台上的雷军,眼神里满是感佩。
那时的雷军已然强者,更是“晚到的人”,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他为“难而正确”的造车事业增添了强烈的豪情创业色彩。
这种情绪价值,是车企需要的,也是消费者想要的。
此后,整个汽车圈掀起一场“捧雷”热潮。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2024年北京车展期间,雷军如同顶流明星,穿梭于各个展台,与比亚迪王传福并肩交谈,和蔚来李斌畅聊换电,同小鹏汽车何小鹏讨论智能驾驶技术路线。一时间,#雷军逛车展#话题登上热搜,各路车企高管纷纷“偶遇”雷军,社交媒体上互动频繁,好不热闹。
有负责品牌宣传的车企高管当时坦言:“流量不会消失,它只是从一个人转移到另一个人。而当下,雷总就是最大的流量入口。”这句话道破了当时的玄机——在注意力经济时代,与雷军和小米产生关联,意味着免费的曝光和关注。
仿佛那时候,谁拒绝流量,谁就是假清高,是傻蛋。
但是,除了捧热小米,当初这波“蹭蹭”到底换来了什么呢?
短短一年多后,风向悄然转变。小米SU7的几次事故让它越来越“火”。虽说从法律层面看,小米和这些事故惨案无明确关联,但关于小米汽车的审视越来越多。营销层面,小米神话已无往日动人,行业对辅助驾驶和“速度至上”的造车理念发出尖锐质疑。
这一轮反思恰逢其时。关于流量、关于营销、关于品牌形象。
当资本市场和消费者都被“首月交付破万”、“上市即爆款”的故事所吸引时,却容易忽视汽车产品与3C电子产品的根本不同——汽车关乎生命安全,任何技术瑕疵都可能导致不可挽回的后果。
回顾今年3月底小米SU7高速上碰撞爆燃事件,还有前几日成都小米SU7 Ultra的车毁人亡,部分年轻车主们的激情和勇气完全超出老一辈想象,他们或对辅助驾驶全然信任,或享受速度快感。
那到底是谁,在影响、在激发这些年轻消费者的思维呢?
一个品牌,号召力越大,责任越大。你只要敢吹,他们就敢用!
这是很可怕的一件事。
冲劲有余,敬畏不足,是新品牌大忌。
流量焦虑一直会有,但回顾2025年全年,曾围在雷军身边的大佬们完成“人情世故”后都清醒回归自己的战场去解决各自的课题。
小鹏今年以来保持高速增长,如何跳出“低价好货”的产品逻辑,重新在智能赛道找回场子,这是何小鹏在努力的事情。蔚来尝到了爆单的滋味,销量回归正轨,李斌终于放下苦情人设,想通“降本增效”不丢人,搞不好会要命。理想的李想低调了很多,意图在纯电战场再次证明自己......
新势力都老实了,传统车企的大佬们则更加圆熟。
谁都懂,流量是浮在表面的,它是手段,不是宗旨。
比亚迪恶补智能化,拓圈海外,调整生态占位。终于上市的奇瑞将加大研发,试着跳出仅靠规模挣钱的老套路。长城汽车从未停止“关于生死的思辨”,销量增长不算亮眼,却也拿出了漂亮的财报。一度不太爽小米作派的吉利,打出了战略组合拳,集团向全年400万台进发——在产品宣传上,大家不约而同,把越来越多的篇幅放在安全上。
对于粉丝基础强大的雷军和小米,保持礼貌的距离和敬意,是传统车企的最终选择——尘归尘,土归土,学也学不来,不如好好做自己。
大家都造车卖车,都想挣钱,哪有那么多志同道合,惺惺相惜?
当初大佬们捧雷军,是因为他能教育市场,吸引更多消费者关注智能电动车;如今大家清醒,是因为“雷布斯”课堂已结束,考试正式开始。
小米的“火”,既代表了热度,也警示了风险。在智能电动车这条赛道上,没有永远的明星,只有不断迭代的技术和始终如一对安全的敬畏。
上半场,入局者众,掌声属于那些敢于跨界、讲好故事的先行者;而在下半场,唯有核心技术、安全记录和可持续商业模式才能真正赢得市场尊重。
回望小米造车,短短两三年,给汽车圈带来多少感动?多少敬仰?多少惊诧?多少无奈?这个节奏像什么?像短剧,一线明星主演的那种。
你要说,小米汽车到底给汽车行业带来多少技术创新和理念突破,目前来看,这很难评。
短短一年半,月销破4万台,小米汽车真的已经很成功了
——在极度消耗“雷军”IP之后。
到底是为小米汽车而“站”,还为小米汽车而“战”?
接下来,雷总需要自己选。
IP是IP,老板是老板,这也是其他车企干营销应该保持清醒的关键认知。
评论 0
作者信息
更多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