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头条App
汽车头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在购置税技术要求明确后,一场更为残酷的价格战正在酝酿。
近日,工信部等三部门联合公告,要对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做出重大调整。
2026年1月1日起,车辆购置税有两大变化:一是由免征变为减半征收,二是减免车辆购置税新能源汽车产品技术有明确要求。
新政明确:2024年1月1日到2025年12月31日买新能源车,直接免征购置税,而且每辆车的免税额最多不超过3万元。2026年开始政策退坡,改成减半征收,减税额上限1.5万元。
假如买一辆价值25万元的纯电动车,2025 年买能省2.5万元(25万元 ×10%);要是2026年买,只能省1.25万元,差了整整1.25万元。
另外,新政给换电车型开了绿灯,如果车企把 “车和电池分开卖、分别开发票”,购置税就按 “不含电池的车价” 来算。
比如一辆换电版电动车,整车价30万元(其中电池10万元),以前要按30万元计税,得交3万元税;现在只按20万元计税,直接省1万元。这一点来说对蔚来还是比较利好。
针对插电式(含增程式)混合动力乘用车,现在也多了一个硬性要求,即纯电动续驶里程应满足有条件的等效全电里程不低于100公里。
看似一条简单的技术指标,实则给大部分自主品牌上了一波压力。
淘汰落后产能
当前在终端比较热销的混动新能源车型中,有一些入门版车纯电续航仅有几十公里,比如秦PLUS DM-i的纯电续航为55-120km、海豹05 DM-i纯电续航为55-128km、宋Pro DM-i纯电续航75-133km。
吉利银河A7、吉利银河星耀6、星耀8、吉利银河星舰7的低配版本纯电续航也在55km到70km之间。
此外,长安、奇瑞、五菱这些品牌,都有不少插混车型的纯电续航达不到100公里。
与此同时,同时在电量保持模式(“亏电状态”)下的燃料消耗量和电量消耗模式下的电能消耗量,也都有了更严格的限值。这无疑是对插混车型的一次全面检验,那些“伪插混”“伪新能源”的好日子算是到头了。
“此次调整是为适应新能源汽车续航快速提升、发动机增程技术提升,确保政策与技术发展同步。”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表示,“我认为新技术要求将促进电池容量、混动系统等技术升级,优化驾乘体验,提升产品安全性与竞争力。”
可以明显看出,目前的政策导向正在从“政策补贴”转向“技术创新”,符合新技术要求的车型可继续享受购置税减免,不符合的车型则无法享受,这将直接影响消费者的购车成本。而这部分技术落后的车型可能因不满足新要求而退出市场。
对于纯电车型而言,在2026年还开始卡能耗了。新的《电动汽车能量消耗量限值》国标,按整备质量分了档。
比如整备质量1090kg以下的车,百公里电耗不能超10.1kWh;超过2710kg的,限值是 19.1kWh。不过也有例外,三排座或者全轮驱动的能放宽3%,那些零百加速不到3秒的高性能车,放宽幅度能到20%,算是给技术强者留了空间。
更重要的是,提前发布的新车也要符合明年的技术标准。2025年底前已经在目录里的车型,得符合新要求才能自动转入2026年的目录,不符合的得在2025年12月12日前重新申报,不然就被撤销资格。
也算给车企们扎紧了口袋,没有让今年下半年这波新车潮钻空子。
在政策出台前不久,比亚迪秦PLUS加推了128KM进取型这一版本,或许就是提前收到了风声。
可以预见,而插电/增程式混动市场将迎来一轮剧烈洗牌。低续航、高馈电油耗的老旧混动产品将迅速被淘汰,“大电池、高效发动机、智能能量管理”将成为混动技术的“新三样”。
纯电动车型的主流地位将进一步巩固,从过去以“续航里程”为主的军备竞赛,全面转向“能效”。而且政策对插混和增程采用了同样的技术指标要求,但增程式因其结构特点,在两次能量转换中存在损耗,在优化馈电油耗方面也将面临更大的技术挑战。
价格战再起
政策的终点,是市场的起点;淘汰的尽头,是升级的开始。
在这一波的政策指挥棒下,淘汰落后产能,清理库存将成为各大车企未未来两个月的主要工作。
目前,已经有不少企业开始为新政“兜底”,愿意自行消化部分税费。
9月30日,继蔚来、极氪后,理想汽车也宣布针对2026年起的国家新能源汽车购置税政策调整,对于在2025年10月31日前完成锁单,2026年完成交付的理想i6用户,理想汽车将为消费者兜底因购置税退坡产生的差额费用。
此前,蔚来汽车针对旗下新款ES8车型,极氪针对旗下豪华旗舰SUV9X车型均推出了类似的购置税补贴政策退坡差额政策。
对于那些续航里程不足100km的混动车型而言,购置税带来的影响更加显著。这些车型大多在10万元左右,受众群体对于价格因素十分敏感,这其中的购置税差价甚至可能成为购车决策的关键转折点。
当车企们没了政策“庇护”,行业竞争很快就会正式进入“拼刺刀”阶段。
在刚刚过去的9月,上汽、东风、长安等国有上市车企集团,比亚迪、吉利、奇瑞、长城等上市车企巨头,以及蔚来、小鹏、理想、零跑、鸿蒙智行等造车新势力,基本上都在疯狂地进行新产品的战略投送。
有人打通合作路线,大力提升智能水平;有人展现产品布局能力,持续展现品牌力;有人大玩技术创新,希望提前且快速抢占市场……大家对于“政策窗口期”的反应不一。
但在购置税技术要求明确后,一场更为残酷的价格战正在酝酿。
尽管,在十一后,国家发改委、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发布《关于治理价格无序竞争 维护良好市场价格秩序的公告》,再次释放维护公平竞争、有序竞争的市场环境信号。
在车企强烈的求生欲面前,这样的公告显得有些空洞无力。
评论 0
作者信息
更多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