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头条App
汽车头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继喊出“新能源不客气”、“智能化不客气”之后,奇瑞董事长尹同跃在日前举办的2025全球创新大会,又放出了新狠话:奇瑞的全球化创新体系,也要“不客气了”!

尹同跃这份底气绝非凭空而来,在这次全球创新大会现场,所有人都能直观感受到奇瑞的全球化硬实力。
本次大会的现场,给电驹小编的第一感受是——热闹得就像是个“国际会场”,近一半是外国面孔,来自80个国家的3000多名合作伙伴与外媒齐聚一堂;
同声传译覆盖英语、德语、法语等7种语言,连阿拉伯语、印尼语、土耳其语这类区域语言也贴心安排。
毫无疑问,奇瑞这波操作,就是要把“肌肉” 亮在全世界面前。
但奇瑞这波“肌肉秀”,到底硬不硬?接下来,电驹小编就结合创新大会上的硬核黑科技与奇瑞释放的战略信号,和大家好好拆解一番。
新技术精准落地,不玩概念
奇瑞全球技术创新大会,堪称一场“技术盛宴”,琳琅满目的技术成果让人应接不暇。其中,有四项技术最让电驹小编印象深刻,它们没有悬浮的概念,每一项都精准戳中用户出行痛点。

一是鲲鹏天擎发动机,把“燃油效率” 卷到新天花板。其热效率高达48%,全球第一!
这是什么概念?要知道主流混动发动机热效率多在42%左右,而6 个百分点的提升落到日常用车中,效果立竿见影。
同样一箱油,续航能多跑近100 公里,加油频率直接减半。
第二是轴向磁通双电机,用“小身材” 装下 “大能量”。它的厚度只有90mm,只有普通电机的 1/3,却能实现 99% 的传动效率。
这意味着车内可利用空间更大,动力响应更迅猛,同时车身重量减轻,进一步降低能耗,兼顾实用性与驾驶体验。
第三是固态电池技术,从根本上解决续航焦虑与安全顾虑。
其Pad 与电芯能量密度达到 600Wh/kg,是当前主流电池的3倍,轻松支撑 1200 公里以上续航;
更关键的是安全性能,因为采用固态电解质,即便经历针刺、电钻等极端测试也不会起火,彻底打消用户对电池安全的顾虑。

第四是“纵横方舟技术”,这技术把造车和造船的本事结合到一块儿了。
首先,捷途 G700 采用整车一体式无孔油漆车身工艺,自带无缝衔接设计。该工艺结合密封工艺与无孔喷涂技术,彻底消除车身接缝,让车辆拥有更好的密封性效果。
另外,车辆搭载的 6 轴陀螺仪可实时调节平衡,确保涉水行驶精准稳定,涉水后行驶速度约 7 公里 / 小时。
现场演示更能印证实力:在芜湖长江段,搭载该技术的捷途纵横 700 逆水流行驶,22 分钟内完成 1480 米路程,平均时速约 4.03 公里。
在第二天晚上的上市活动上,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执行副总裁李学用公布价格,官方指导价为32.99万-41.49万元,限时超级焕新价30.49万元起。
对于这款新车,尹同跃在发布会上更是做出了自己的解读:“我们不是造一台豪华越野车,而是要实现‘豪华越野平权’—— 让普通人不用为经验不足胆怯,不用为高成本犹豫,能安全地去翻山越岭,探索生活边界。”
这种“技术为用户服务” 的逻辑,正是奇瑞最打动人的地方。
其实,大家如果细品这四大技术会发现:奇瑞的技术创新从并不是“悬空的概念”,每一项技术突破,都精准对接用户现实生活中的出行;每一个创新成果,都能立刻转化成日常用车的便利。
比如想省油,就把发动机热效率做到全球第一;想空间大又好开,就把电机做小做高效;怕续航短、电池不安全,就用固态电池双破局;面对可能发生的极端场景,就研发出水陆两栖的纵横方舟技术。
而这也正是奇瑞全球创新大会的核心魅力,它不追求“炫技式突破”,而是让技术创新真有用、可感知、且能落地。
智能化再爆发,奇瑞把短板做成了长版
过去提起奇瑞的智能化,大家都是这是奇瑞整个技术体系力的最后一块短板,正因如此,尹同跃才喊出了智能化不客气的口号。
不过,在过去的一年里,奇瑞疯狂的“补课”:成立大卓智能,与华为、地平线等企业深度合作,用 “理工男” 特有的高效研发能力,快速补齐了这块短板。
而在这次全球创新大会上,奇瑞一次性亮出两大“智能化杀手锏”,构建起 “从 L2 到 L4、从家用到运营” 的全场景体系,把之前的短板,变成了自己的长版,完成了一次漂亮的 “逆袭”。
首先,搭载猎鹰700的星途ET5,拥有基于全球首发以征程®6P旗舰芯片为基座的全场景漫游驾驶辅助系统
这款车搭载了全球首发的征程®6P 旗舰芯片,这颗"中国芯"采用前沿的6nm制程工艺,算力更是达到了560TOPS。
征程6P的突破性在于重构了计算逻辑:首次应用"端到端技术架构",将传统"感知-决策-规控"三级模块压缩为统一智能体。
好比把“接力赛” 变成 “单人全能冲刺”,系统从接收传感器信号到输出控制指令全程无断点,响应速度更快,彻底解决模块衔接中的决策延迟痛点。
而基于这款芯片,猎鹰700实现了 “全场景漫游驾驶辅助”:在城市道路,能自动识别红绿灯、规避加塞车辆、礼让行人;在高速路上,支持自动变道、自动超车、自动上下匝道;即便是在没有标线的乡村小路,也能通过激光雷达+摄像头的融合感知,保持稳定行驶。
根据发布会现场的演示,车辆在模拟“暴雨天气 + 夜间无灯” 的场景下,依然能精准识别路边的护栏和碎石,避免剐蹭。

如果说猎鹰700 是“家用智能化”的突破,那奇瑞基于星途星纪元 ET 开发的 Robotaxi 先行体验版,就是 “智能化商业化” 的关键一步。
这款车已在上海实现“主驾无人载人运营”,累计无人驾驶里程超过 16 万公里,且未发生一起安全事故。
它的核心优势在于“体系化创新”:是业内首个支持 “端到端 - VLM 大模型” 技术路线的车型,能像人一样理解复杂场景。比如看到路边有小孩奔跑,会提前减速;看到救护车驶来,会主动靠边让行。
同时,它实现了“L2 与 L4 共架构、共算法”,家用车的辅助驾驶数据能反哺 Robotaxi 的算法优化,形成 “数据闭环”。
据悉,这款车将于2026年面向全球市场发布,提供高质量运营服务。
从过去被诟病“智能化短板”,到如今构建起覆盖家用与商用的全场景智能体系,奇瑞用 “理工男” 式的高效突破,不仅补齐了短板,更将其打造成差异化竞争的长板。
这种“补弱成强” 的能力,正是其技术体系韧性的最佳证明 —— 不回避问题,只专注解决问题,这也是实干家的典型特质。
“1+7+N” 全球网络,构建没有围墙的研究院
奇瑞技术突破的背后,是其28 年如一日对研发的坚守。
2022年至2024年,奇瑞汽车的研发开支分别为36.46亿元、66.64亿元和92.43亿元,2023年和2024年分别同比增长82.78%和38.7%。
截至2025年3月,奇瑞汽车拥有超过1.44万名专业研发人员,占非生产员工数量逾50%,已取得超过1.39万项专利,其中包括4400多项发明专利。
在创新体系构建上,奇瑞形成了“全球协同、产学研联动” 的创新网络。
正如尹同跃在大会上介绍:“奇瑞的技术创新,不是 3 万人的战斗,而是 8 万人的协同。我们有 3 万名研发工程师,还聚拢了全球 5 万名‘编外’院士、工程师和科学家,形成 24 小时不间断的创新网络。”
这种“没有围墙的研究院”,正是奇瑞技术持续爆发的根源。
具体来看,在全球研发布局方面,奇瑞拥有8 大研发中心,形成 “1+7+N” 的协同网络:“1” 是中国芜湖研发本部,承担核心技术研发;
“7” 是分布在德国法兰克福、西班牙巴塞罗那、日本横滨、美国底特律、印度海德拉巴、巴西圣保罗、中东迪拜的海外研发中心,分别聚焦不同领域。
这种布局的优势很明显:能快速整合全球资源。比如需要攻克固态电池的电解质材料,日本中心能联合当地高校开展研究;需要优化自动驾驶的欧洲路况适配,德国中心能直接采集当地道路数据。
这种“哪里有市场,哪里就有研发” 的适应性布局,让奇瑞的产品能精准匹配不同区域用户需求,而也正是奇瑞海外销量连续多年领跑中国品牌的核心原因。毕竟,只有真正 “懂当地”,才能在全球市场站稳脚跟。

除了全球研发中心,奇瑞还构建了“内部实验室 + 外部合作” 的双轮驱动模式:内部有 300 多个 “瑶光实验室”,覆盖发动机、电池、智能化、新材料等核心领域,专注 “从 0 到 1” 的原始创新。
而外部则联合100 多所高校、科研机构成立 “开阳实验室”,开展 “从 1 到 100” 的应用研究。
截至2025 年 10 月,瑶光实验室已突破 “固态电池电解质制备”“轴向磁通电机铁芯成型” 等 20 多项 “卡脖子” 技术;开阳实验室完成了 4000 多项前沿课题,并且多项成果已转化为量产技术。
总结来看,奇瑞的研发体系就像一幅“全球技术拼图”:每个实验室、每个研发中心都是一块精准的拼图,拼在一起就是完整的创新生态。这个生态没有围墙,只要能为用户创造价值,不管是高校、科研机构还是供应商,都能成为其中的一员。
从产品输出到体系输出,奇瑞全球化的“不客气”
在这次大会上,尹同跃反复强调“全球化”,并给出了清晰的战略升级:
“去年我们说‘新能源不客气’,今年要升级为‘全球化创新体系不客气’。以前我们是把车卖到国外,现在要把研发、标准、管理都带到全球,让奇瑞成为‘当地的企业’。” 尹同跃说到。
数据印证着奇瑞全球化的成果,截至9月底,奇瑞集团全球累计用户已超过1772万,其中海外用户突破543万,产品远销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平均每 25 秒就有一辆奇瑞车从国内发往海外。

更关键的是,奇瑞“出海” 不再是 “低价走量”,在中东市场,奇瑞星途车型的起售价超过3万欧元,与大众、标致等欧洲本土品牌同台竞争。
尹同跃展望:“现在奇瑞在海外市场的营收已经接近一半,未来海外市场的营收贡献、海外属地的员工数量,会远大于国内。”这意味着,奇瑞正在从一家“中国公司”转变为真正的“全球公司”。
这意味着,奇瑞正在从“中国的奇瑞”,加速转变为 “全球的奇瑞”。
奇瑞的全球化速度为何如此成功,是因为不是“一套方案走天下”,而是 “in somewhere(在那里),for somewhere(为那里),be somewhere(成为那里)” 的因地制宜。
在东南亚市场,针对当地多雨、路况复杂的特点,奇瑞优化了车辆的防水性能和底盘通过性;在欧洲市场,根据欧盟的碳排放法规,推出纯电和插混车型为主的产品矩阵;在中东市场,考虑到当地用户喜欢大空间和豪华配置,专门加长了车型轴距,增加了后排娱乐系统。
这种“本地化 不仅体现在产品上,更体现在研发和运营上。比如奇瑞在巴西的工厂,采用 “本土化采购 + 本土化生产” 模式,工厂采用70%以上巴西员工的本土化管理,与30家本地供应商合作,计划三年内实现核心零部件80%本地化率。
这种模式既降低了生产成本,又带动了当地就业,真正实现了“在当地创造价值”。正如尹同跃所说:“全球化不是把中国的东西搬到国外,而是融入当地社会,成为当地的一部分。”
中国汽车不需要“新势力奇迹”,需要更多“奇瑞式” 实干
当我们跳出技术与产品的细节,再看奇瑞的发展路径,会发现一个更值得深思的行业命题:
当下汽车圈充斥着“概念炒作”“资本狂欢”,不少新势力车企追求 “一夜爆红” 的奇迹,而“老实人”奇瑞,用 “饱和式研发”“务实式创新”,走出了一条 “技术为王” 的实干道路。
也正因如此,福耀科技大学校长王树国在大会上的脱稿演讲,才更具分量:“想了解中国吗?到安徽来!想了解中国吗?到芜湖来!想了解创新吗?到奇瑞来!”
这位在教育界、学术界威望极高的校长,从不轻易夸赞企业,但他对奇瑞的评价,恰恰印证了这家车企的价值。
如今的中国汽车行业,不缺“讲故事” 的企业,缺的是 “做实事” 的企业;不缺 “追风口” 的玩家,缺的是 “扎深根” 的坚守。
从这个角度看,奇瑞的“不客气”,不是傲慢,而是对技术的自信,对用户的负责,对中国汽车产业的担当。
对于中国汽车行业的发展轨迹来说,我们不需要太多像某些新势力一样爆发式的“成长奇迹”,而是需要更多像奇瑞这样的 “实干家”。
当越来越多的 “奇瑞” 出现时,中国汽车才能真正从 “全球销量第一”,走向 “全球技术第一”,真正实现 从汽车大国,到汽车强国”的跨越。
评论 0
作者信息
更多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