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头条App
汽车头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文/财圈社&道哥说车 张浅】10月13日,赛力斯集团在港交所通过上市聆讯的消息传来。回望短短数年前,赛力斯这个名字还常常与“挣扎”、“亏损”等词汇捆绑出现,然而时至今日,它已然凭借现象级的市场表现,成为新能源汽车赛道上谁也无法忽视的一股力量。
此次赴港上市,看似是企业资本运作的常规一步,实则揭示了其在完成惊险一跃后,如何为下一阶段的全球竞速储备弹药与开辟新战场,其背后的战略野心与行业启示,远比一纸聆讯通告来得更加耐人寻味。
逆袭的密码:不在于独自狂奔,而在于携手共舞
赛力斯的故事之所以引人入胜,在于它并非一个典型的“天才独自胜利”的剧本,而是一个关于“精准携手、借势破局”的经典商业案例。其财务数据的华丽转身,是这种战略成功最直接的体现。
从曾经的连年亏损,到2024年营收突破1450亿元、净利润接近60亿元,且增幅均超过三倍的壮举,这份成绩单的含金量在于,它首次向市场证明了其商业模式具备强大的盈利潜力。即便在今年上半年行业价格战惨烈、营收微降的背景下,其净利润仍能逆势大增超过八成,这不仅说明其成本控制能力显著增强,更深层次地印证了与科技巨头深度绑定模式在特定阶段的生命力。
而这种被称为“智选车”的模式,本质上是一场各取所需的双向奔赴。赛力斯并非简单地沦为代工厂,而是在合作中贡献了其扎实的整车制造、供应链管理能力和对汽车产业的深刻理解,而合作伙伴则注入了品牌赋能、尖端智能技术与无与伦比的渠道资源。
这场合作成功地将一家传统车企,重新塑造成为了智能汽车新物种的孵化器,其旗下的问界系列车型能够迅速跻身销量榜首,正是这种合力效应的集中爆发。可以说,赛力斯为所有在转型中感到迷茫的传统车企,展示了一条除“全栈自研”和“被动淘汰”之外的第三条道路——在开放合作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态位。
赴港上市:不只是“圈钱”,更是构建“战略安全垫”
在取得阶段性胜利的关键节点启动H股上市,赛力斯的意图十分清晰。从时间线来看,从三月官宣到十月过聆讯,其推进速度之快,显露出管理层对抓住当前资本市场窗口期的迫切感。而之所以选择中金公司和银河国际作为联席保荐人,则兼顾了国际视野与本土优势,为此次发行保驾护航。然而,如果我们仅仅将此举视为一次简单的融资行为,那便低估了其背后的深意。
在当下这个新能源汽车行业淘汰赛加速的“生死局”中,资金储备的厚度直接决定了企业的生存几率和竞争耐力。我们看到过不少曾经风光无限的品牌因资金链断裂而骤然熄火,这为所有幸存者敲响了警钟。
因此,赛力斯此次募资,首要目的是为自己构建一道坚实的“战略安全垫”,这笔资金将用于持续的技术研发投入,以应对快速迭代的技术竞争;用于扩张海内外销售渠道,以支撑不断增长的产品销量;同时,充裕的现金储备也能让它在未来可能出现的行业并购机会中,拥有更强的主动性。
更重要的是,登陆香港这个国际化的资本平台,将极大地提升赛力斯的公司治理水平和全球品牌知名度,为其未来不可避免的出海征程铺平道路。要知道,一个更加透明、受到国际资本监督的上市公司形象,将帮助它更好地融入全球汽车产业链与消费市场。这步棋,是赛力斯从一家成功的本土企业,向一家具有全球视野的科技公司演进的关键一跳。
尽管光环加身,但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前有比亚迪这样的巨无霸凭借全产业链优势持续施压,中有“蔚小理”等新势力在细分市场深耕不辍,后有小米等跨界玩家携巨大流量和资本强势入场。市场的价格战、技术战、人才战已呈常态化趋势,任何一家企业都无法高枕无忧。
随着行业竞争进入深水区,赛力斯能否在保持合作优势的同时构建起更具韧性的自主研发体系,能否在巩固国内市场的基础上实现全球市场的突破,这些问题的答案将决定其能否真正实现从追赶者到引领者的跨越。
评论 0
作者信息
更多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