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头条App
汽车头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10月11日,比亚迪汉家族再添新成员——汉长续航版上市。此次上市的汉长续航推出DM-i与EV两种动力共七款车型。
其中,汉DM-i长续航版纯电续航提升至245公里,亏电油耗仅3.44L/100km,补贴后售价15.98万-18.98万元;
汉EV长续航版有635公里和705公里两档,百公里电耗更低至10.6kW·h,补贴后售价17.38万-20.58万元。
事实上,对于比亚迪王超系列,乃至整个比亚迪品牌而言,汉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若将时间拉回2020年,彼时的中国中高端轿车市场,仍是德日系合资品牌的后花园。大众帕萨特、丰田凯美瑞、本田雅阁等合资竞争对手几乎垄断着60%以上的市场份额。
燃油车时代,中国品牌要么在15 万以下价格带内卷,要么尝试冲击高端却因品牌力铩羽而归。
直到初代比亚迪汉登场,凭借刀片电池的安全突破、DM-i 混动技术的油耗优势,以及 3 秒级的加速性能,才首次让合资品牌真切感受到了 “威胁”。也正是汉为自主品牌蹚出了一条路,市面上开始涌现更多自主高端轿车产品。
至此,中国高端轿车市场由此迎来“攻守易型” 的转折,自主品牌不仅打破了合资品牌在这一细分领域的垄断,更逐步掌握了市场主动权。
但与此同时,新车型的密集上市与市场价格战的加剧,也让汉这位“破局功臣” 面临着日益激烈的竞争压力。
正因如此,无论是今年汉L的到来,还是此次汉长续航版的上市,核心目的都是巩固汉家族的市场地位。
若说汉L 是凭借兆帕千瓦闪充这一行业独特的领先技术,带领汉家族实现品牌“向上冲”;那么汉长续航版的到来,则是比亚迪坚守 “技术普惠” 理念的体现,以更亲民的价格覆盖更广阔市场,最终带动销量增长。
与此同时,透过汉长续航版的上市,我们更能清晰看到汉家族快速成长的底层逻辑。
技术逻辑:以“用户导向”的技术开发
从初代汉上市到历次新车升级,比亚迪汉始终坚持“用户痛点导向” 的技术路线:
用户怕安全,就研发刀片电池;用户怕油耗高,就研发DM-i 混动;用户怕续航短,就迭代八合一电驱系统。用户烦扰充电麻烦,就带来了兆瓦闪充技术,充电5分钟续航400公里。
这种“用户导向”的技术逻辑,让比亚迪的技术突破始终“接地气”,真正解决了新能源在使用过程中的一些痛点。
而汉L长续航版同样延续了这一逻辑。
比如目前,主流插混B 级车的纯电续航多在 120-180 公里,用户仍需频繁切换 “油电模式”,始终摆脱不了 “加油焦虑”。
汉 DM-i 长续航版直接将这一数据拉到 245 公里,以 “一周通勤 5 天、每天 40 公里” 的主流场景计算,用户完全可以实现 “周一满电、周五回家仍有余电” 的零油耗通勤。
更难得的是,续航提升并未牺牲能耗。3.44L/100km 的亏电油耗,甚至比不少 A 级燃油车还要省油。再叠加1560公里的综合续航,意味着用户从北京开到上海,中途只需补能一次。
汉EV长续航版则搭载全新八合一智能电驱系统,纯电续航起步635公里,最高705公里,而百公里10.6kW·h的电耗表现,则超过特斯拉Model 3的11.3kW·h。
比亚迪汉的能耗提升不仅在新车上,老车型也通过OTA享受。针对搭载第五代DM技术的汉DM-i,比亚迪更将陆续推送油耗OTA,让车辆百公里亏电油耗从3.8升降低至3.35升。
产品逻辑:与时俱进的系统性升维
从初代、到汉L,再到此次汉长续航版,每次汉家族的新产品,都并不是某一产品点的“单点突破”,而是整个产品力的“系统性升维” 。
除了前面我们提到的能耗和续航之外,在智能化、安全、操控等层面,比亚迪汉长续航版都有与时俱进的系统性改进。
比如智能体验上,汉长续航版实现了与新势力对齐。DiLink 100 高阶座舱接入 Deepseek 大模型,支持 “手车互联 + 无麦 K 歌”,语音控制的响应速度比上一代提升 30%;
“天神之眼” 辅助驾驶系统覆盖超过300 种泊车场景,从 “窄位停车” 到 “斜列泊车” 都能轻松应对。更关键的是,比亚迪敢于承诺 “在中国市场,对所有‘天神之眼’用户的泊车安全问题全面兜底”。这种 “敢负责” 的态度,比任何参数都更能赢得用户信任。
另外,在操控和安全层面,汉长续航版还全系标配的了TBC 高速爆胎稳行系统,堪称 “极端场景的安全卫士”。
当车辆以 190km/h 的高速爆胎时,系统能在毫秒级内识别险情,通过 “横纵垂三向协同控制”(横向纠正跑偏、纵向降低车速、垂向稳定车身),大幅降低失控风险。
要知道,多数合资车型至今仍未配备类似技术,面对爆胎只能 “听天由命”。
价值逻辑:坚持“技术普惠”,重塑价格锚点
合资品牌长期以来的“定价逻辑”,相同配置下,只需贴上“合资标”或者“豪华标”,价格就能高出3-5 万元。
而汉的价值逻辑,是“技术普惠”,将自研技术带来的成本优势,转化为用户能感知的“价格福利”。
汉长续航版15.98 万元的起售价,正是这一逻辑的典型体现:它将合资 B 级燃油车的 “入门价”,转化成了中国品牌新能源车型的 “高配价”。
这种“价格倒挂” 让消费者清晰看到合资品牌的溢价水分。花同样的钱,买合资燃油车只能得到“落后的机械体验”,但是买汉却能拥有“先进的电动体验 + 丰富的智能配置”。
更关键的是,比亚迪的“技术普惠” 不是 “赔本赚吆喝”,而是基于垂直整合的产业链能力。
从电池、电机、电控到车机系统,比亚迪实现了全产业链自研,大幅降低了核心部件的成本。这不仅大幅降低了核心部件成本,更形成了“自研降本→普惠用户→扩大销量→进一步降本” 的正向循环。而这也是多数依赖外购核心部件的新势力品牌无法复制的优势。
五年三级跳,汉改写中国车的“高端叙事”
如果将汉的发展历程拆解为三个阶段,不难发现:它每一步的迭代,都精准踩中了中国汽车工业“向上突破” 的节奏。
1、2020 年:以“安全+性能”破局,撕开合资垄断第一道裂口
2020 年7月,初代比亚迪汉上市时,中国中高端轿车市场仍处于 “合资统治” 的时期。20 万元以上价格带,自主品牌市占率不足 5%;消费者提到 “高端轿车”,第一反应仍是帕萨特、凯美瑞。
初代汉的 “破局点”,在于直击两个行业痛点:
一是“新能源安全焦虑”。彼时,新能源汽车 “自燃” 事件频发,消费者对电池安全充满担忧。
初代汉搭载全球首款刀片电池,通过 “针刺测试不起火” 的极端验证,彻底破解了这一痛点。
二是 “中国车无性能” 的偏见。汉 EV 四驱版 3.9 秒的零百加速,直接对标特斯拉 Model S,让消费者意识到 “中国品牌也能造高性能轿车”。
更关键的是,初代汉以20 万 + 的均价,首年销量就突破10万辆,成为首款月销破万的中国品牌中大型车。
这一成绩的意义,远超 “一款车型的成功”。它证明中国品牌不仅能在中低端市场 “内卷”,更有能力在合资品牌的 “核心阵地” 站稳脚跟。
正如比亚迪王朝网销售事业部总经理路天所说:“中国品牌冲击中高端市场,第一步是让消费者‘敢买’,汉做到了。”
2、2024 年:以 “油电同价” 站稳,重构中高端轿车的价值规则
如果说初代汉是 “破局者”,那么 2024 款汉就是 “规则改写者”。
2024 年 2 月,2024 款汉荣耀版以 16.98 万元起售价上市,实现近4万元的价格下探。
2024 款汉的上市,直接推动汉家族月销连续破 3 万,累计销量突破 80 万辆,登顶 B+C 级轿车市场销冠。
更重要的是,它带动了整个中国品牌中高端轿车市场的崛起,诸多车型纷纷跟进“油电同价” 策略,合资品牌的 价格护城河开始崩塌。
3、2025年:以 “百万销量”树立中国品牌高端标杆
2025 年 7 月,比亚迪汉迎来第 100 万车主交付 —— 这是中国品牌首个达成 “百万销量” 的中高端轿车系列,也是全球范围内最快达成百万销量的新能源中大型车。
百万销量的意义,不止于“数字里程碑”,更在于它证明了 “中国品牌高端化,不是昙花一现,而是长期趋势”。
从2020 年到 2025 年,汉的用户群体发生了显著变化:最初,购买汉的多是 “尝鲜者”—— 对新能源好奇、敢于尝试新品牌;如今,汉的用户中,诸多都是来自合资品牌B级车 的“增购” 用户。
可以说,比亚迪的成功,为中国品牌冲击中高端市场提供了两个个核心启示。
第一,技术创新必须是“以用户为中心”。
中国品牌要打破合资垄断,不能只靠 “参数堆料”,而是要像比亚迪一样,从用户的真实痛点出发(如续航焦虑、安全担忧、用车成本),用技术解决问题。只有让用户 “感知到技术的价值”,才能真正赢得信任。
第二,高端化不是“高价化”,而是 “价值化”。
很多中国品牌冲击高端,误以为 “涨价就是高端”,结果陷入“高不成低不就” 的困境。而汉的经验证明,高端化的核心是“用更优的价格,提供更优的体验”,通过技术普惠,让普通消费者也能享受到高端配置,才能实现“高端化与大众化的平衡”。
评论 0
作者信息
更多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