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头条App
汽车头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一场事故,再次将小米推上了风口浪尖。
10月13日凌晨,四川成都天府大道发生一起涉及小米SU7 Ultra的严重交通事故。网络流传的行车记录仪画面及现场信息显示,事发时天府大道路面车流较少,涉事车辆以较快速度超越前方一辆时速为104km/h的视频车后不久,即发生事故并燃起明火。现场有多人参与救援,相关视频画面显示,现场有4人合力“拳打脚踢”SU7门窗,但车门仍无法打开。
图源网络
从后续现场图片可见,涉事车辆车身主体已严重焚毁,疑似为售价52.99万元、主打高性能的小米SU7 Ultra量产车型。
10月13日下午,成都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就发布警情通报。通报中称,经初步调查,当事人邓某某(男,31岁)驾驶小型轿车,沿天府大道由北向南行驶。车辆在通过天府五街路口进入天府大道南段后,与前方同向由李某驾驶的小型轿车发生碰撞,随后越过道路中央绿化带,起火燃烧。事故造成驾驶人邓某某死亡,涉事两车不同程度受损。经检测,邓某某涉嫌酒后驾驶机动车。目前,事故正在进一步调查中。
截至目前,小米汽车方面暂未对此次事故做出回复。除了事故原因,网友们集中关注的另一个问题是事故发生后车门无法打开的问题。有网友发问:人喝醉了,难道车也喝醉了所以车门打不开?截至目前,小米官方未对此进行回应。但该事件已经在当日创下十多个热搜,造成小米当日股价盘中一度大跌7%。并且,这也并不是小米汽车第一次出现车门难打开的问题。
在今年3月份的小米SU7的高速智驾事故中,也有自称遇难者家属的网友在社交平台上质疑车门无法解锁。在当时,有网友称,该事故发生后有路过的大货车司机尝试救援,但是同样拉不开车门,这导致驾乘者在自燃中遇难。当然,这两次事故情况不同,还不能简单的归结于车的问题,一切有待官方的调查。值得一提的是,在此之前,问界、雷克萨斯等品牌车型都遭遇过事故后门把手无法打开而影响救援的事情。
就此次事故来看,已经有不少汽车博主对此都进行了分析。有一些博主指出,小米SU7采用电控门,通过按压半隐藏式门把手内部微动开关,就可以实现电动解锁。这一设计在SU7亮相时,就被人指出可能存在事故后打不开门的安全隐患。据博主和媒体分析,由于小米SU7的半隐藏式门把手仅支持电子释放,没有外部机械开锁。这使得在碰撞事故中,如果SU7车门出现被断电的情况就无法从外部打开,会影响车内人员脱困。
作为对比,大众ID.系列的产品也采用了半隐藏式门把手,支持电子和机械两种开门方式。小米SU7在驾驶室内车门储物盒处有机械拉手,车辆下电时可以拉该拉手开门。不过,如果车内人员昏迷,这一拉手也无法使用,只能由外部救援人员破窗救人;如果因车窗难破以及火势迅猛无法及时进入车内操作,这也就失去了作用。同样,奥迪的门把手还专门设计外拉的紧急拉绳,在发生事故后,救援人员可以通过门外的紧急拉绳直接打开车门。
小米的此次事故引发了网络中一次大争吵,其中也有不少意外的言论值得注意。比如,网传的一个群聊天记录中,还有人称该事故的驾驶员是收钱制造事故。“有的人真的很困难,老婆孩子养不起,友商随便给他个三五百万,让他开小米去自杀,明天头条就全是小米失控致死。。。”不过,该聊天记录真伪有待考证,该截图来自哪里也无从知晓。还有车友对该事故的反应是,夸小米 SU7Ultra的“车身材料可以拿诺贝尔奖了”。这些言论,实在令人感到可怕。
图源网络
另外有意思的是,就在10月13日下午,华为常务董事、终端BG董事长余承东也在朋友圈特意转发了一个名为《紧急时刻咋开门?》的小视频。在该视频中,余承东说“安全是最大的豪华!始终坚持把质量与安全做到极致!”。而后其又在该条动态下继续追评:“我们鸿蒙智行车的门锁的四重安全设计,显得多么重要”!“还有华为巨鲸电池平台的超高安全,以及整车设计对电池包的防护,非常重要!”
在此处余承东对门锁和电池安全的强调,被网友认为对应的是此次事故中小米车门无法打开,以及碰撞后起火的“补刀”。当然,其在视频中并没有点名任何厂家,且为之前七月发布,其当天转发更像故意为之,意有所指。
小米此次事故,也再一次将电动车门把手推到前台。有关隐藏式门把手和半隐藏式门把手其实一直存在较大的争议,尤其是隐藏式外门把手。这种设计确实在造型上更加美观,轻触弹出或开门也让车辆更具科技感,但在具体使用中却经常被用户吐槽,比如冬季门把手被冻住无法弹出或打开,更严重的还是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
在此前的9月24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对《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及三项强制性国家标准修改单公开征求意见。除了明确禁止使用“全隐藏式”车外门把手外,还对半隐藏式门把手、车内门把手等做出多项规定。
其中明确提到,每个车门(不包括尾门)应配置具备机械释放功能的车门外把手,系统的设计应满足在锁止装置处于锁止状态时,发生不可逆约束装置展开或动力电池热事件等事故后,非碰撞侧车门应能在不借助工具的情况下,通过车门外把手开启车门。
与此同时,上述草案还提出,若装备电动式车门内把手应同时配备具有机械释放功能的车门内把手,作为机械应急车门内把手;还要求具备机械释放功能的车门内把手应易于车内乘员识别,并做出了具体的规定。除此之外,还有针对门把手的新增测试,比如,要求对具备机械释放功能的车门内把手,制定了锁止装置处于锁止状态、车辆低压系统断电场景的考核。
据此,此次草案的征求意见将于11月22日截止,正式标准有望于今年年内发布。如果按照该草案目前的建议,上述对车内外门把手的新标准将于2027年1月1日正式实施。在此之前,车企有一年时间的过渡。
这一系列对门把手的严格要求,都是意在提升事故发生后救援的便利性。至于此次事故车门无法打开的具体原因,还需要等待小米汽车方面回应。不过,小米官方对上一次事故在半年后都还没有进行回应,这一次恐怕也只是会选择“自然冷却”。但在此,我们呼吁车企要主动承担起自己的责任,监管机构也要对此进行关注。
实际上,在国外这种类似的案例也有。比如据大河报报道,今年10月2日,美国19岁女大学生Krysta的父母向加州州法院提起诉讼,称特斯拉汽车存在设计缺陷,导致他们的女儿在遇到车祸时,无法逃离燃烧的汽车以致死亡。
尽管,这起事故的原因是,去年11月一个又酒驾又毒驾的司机开着以129公里的时速撞了车,车子起火。Cybertruck当时车上四个人,只有一个被救出来,包括Krysta在内的三个人都没逃出来。而家属起诉的主要原因是,Cybertruck的车门没有传统把手,全靠电子按钮开门。车祸后车辆断电,按钮就失效了。虽然有手动解锁装置,但位置太隐蔽,尤其是后排乘客根本找不到。
评论 0
作者信息
更多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