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头条App
汽车头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隐藏式门把手曾是电车的一个亮点,但越来越多人认为,这一设计成了阻碍救援的“拦路虎”。
近日,四川成都天府大道主干道发生一起新能源汽车事故,一辆疑似小米SU7 Ultra的车辆在行驶中发生碰撞后起火燃烧。事故发生后,多名路人尝试破窗或者打开车门,把昏迷的车主救出,但均没有成功。
关于此次事故,成都交警已正式发布调查进展:经检测,当事人涉嫌酒后驾驶机动车,目前事故正在进一步调查中。不过,截至发稿为止,小米汽车也未作出正面回应,但是社交平台已经引发非常高的关注度和讨论。
更引人关注的是,就在10月13日下午,华为常务董事、终端BG董事长余承东也在朋友圈特意转发了一个名为《紧急时刻咋开门?》的小视频。并且在留言区追加评论:“我们鸿蒙智行车的门锁的四重安全设计,显得多么重要”。小米此次事故,也再一次将电动车门把手推到前台。
1
打不开车门谁之过?
与今年3月份的高速悲剧一样,事故发生后,小米汽车的车门同样无法打开。事故视频显示,有几人在尝试砸车窗,以救出被困人员。但因车门无法打开且火势迅猛,救援失败。直到消防人员赶到将火扑灭,车门还是未能打开,最终消防人员只能用电锯破拆车门。
视频公开后,公众焦点纷纷指向小米的车门无法打开,认为其成为了阻碍救援的“拦路虎”。这种看法虽不一定有多恰当,但指出隐藏式门把手的问题显然是没错的。众所周知,隐藏式门把手一直是最具争议的汽车设计之一,例如在寒冷地区隐形把手会出现被冻住、无法按出的情况。而更大的争议来源于突发事故时可能显现的隐患。
据了解,小米SU7采用的是半隐藏式门把手,这是一种非机械的外门把手。换而言之,这款门把手本质上就是一个纯电控开关,如果发生事故后车辆断电,或相关线路/传感环节受损,外部电控把手可能瞬时“失效”,导致车门无法从外部打开,延误救援黄金时间。
尽管小米SU7起火打不开车门不能完全归咎于半隐藏式门把手,但消费者再度对这类型非机械门把手设计表达愤怒的情绪,因为其在过去的诸多碰撞自燃事故中,一度都成为事故救援的拦路虎。毕竟,路人救援时的第一反应是尝试拉开车门,如果连车门都打不开,谈何施救,耽误时间不说,甚至可能威胁施救者的安全。
2
内卷之下,底层安全仍需被重视
当前汽车市场竞争愈演愈烈,车企为在续航、座舱、空间等指标上抢占优势,不断追求设计“创新”。除了隐藏式门把手之外,异形方向盘和无物理按键也是消费者重点吐槽的“创新”。这些看似炫酷的设计暗藏安全隐患,部分车企尤其是新造车势力为了吸引眼球、营销产品卖点,缩短了技术开发和测试周期,埋下了隐患,需引起高度重视。
不可否认,此次事件因“小米”的广泛影响力,使得公众对智能电动车的局限性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并对非机械式门把手的设计表达了不满。但我们仍需清楚地了解到,碰撞后车门锁死导致救援受阻的情况并非孤例,甚至可能还会继续出现。
事实上,多次的相关事故,直接促使国家针对隐藏式门把手做出新规。今年9月24日,工信部发布《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要求每个车门的车门外把手也应具有机械冗余设计,保证事故断电后能在不借助外部工具情况下,可使用机械释放功能打开车门。
无论是国家针对隐藏式门把手做出新规,还是今年4月官方为智能驾驶按下“急停键”,都反映出监管努力跟上创新的步伐,正通过制定或实施新的强制性国标、加强日常监管等方式,收紧新能源车辆的“安全带”。
本次小米SU7事故不仅是一起悲剧,更是对新能源汽车行业的警示。如果厂商继续沉迷于“伪创新”,而不真正提升安全冗余——那么,类似的悲剧还会重演。
交通安全从来不是一个讳疾忌医的话题,即便回到马车时代,也会遭遇安全问题。但要达成共识的是,汽车创新不仅在于技术突破,更需平衡创新与责任,守护生命安全底线。
评论 0
作者信息
更多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