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头条App
汽车头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十年前,你或许很难想象,一个仅靠“霍夫变换”识别直线的简单算法,就能融资千万美元。那是智驾的拓荒年代,技术的光环掩盖了落地的艰难,资本的狂热一度让人忘记:自动驾驶,终究要驶入寻常街道。
据中信证券预测,2025年L2+级别销量将从100万辆跃升至1000万辆,渗透率突破30%。技术正在普惠,但关于“灵魂归属”的争论,从未停止。
“新形势下想要兼得技术、成本与效率,最优路径是 OEM 与智驾公司联合开发。”在易航智能十周年交流活动现场,创始人陈禹行这样说道。
夜总会与“夜总会”,两种节奏背后的产业真相
行业的两种生存哲学,藏在两个“夜总会”之间。
有人在真正的夜总会里推杯换盏,也有人在深夜的会议室里开“夜总会”——那是无数个夜晚的总结会,是算法迭代的现场,是量产前最后的攻坚。
陈禹行和他的团队,显然是后者。
“量产为先”,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种选择。当别人还在讲故事,易航已经在理想ONE,在无数台燃油车与电动车上,把智驾系统真正“开”了起来。
从“规控”到“BEV”,一场技术的长征
规控算法、全栈自研、CNN、BEV……这些技术术语背后,是易航十年一步一个脚印的路线图。
2016年,自研规控算法在理想ONE上首次量产;
2019年,全栈算法成型,ENCAP五星;
2022年,布局BEV,走向端到端;
2025年,与地平线携手,首发J6M无图方案。
“我们不是突然站到这里,而是爬了十年的坡。”陈禹行说。
量产一代、开发一代、预研一代。这是易航提出的“三代同堂”开发模式,也是其穿越周期的底气。
量产一代是易航现有的较为成熟的解决方案,提供L2前视一体机方案,由车企主导推进落地,易航提供代码、工具链与“兜底”支持。
开发一代是易航目前正在发力的关键技术领域,聚焦高速NOA与城市记忆领航,车企从功能定义阶段即介入,双方联合开发,部分模块甚至可由车企认领。
作为技术公司,预研关乎易航对于未来的思考,所谓预研一代,易航正研发基于强化学习的端到端城市NOA,为三年后的战场做准备。
“车企不是来买方案的,是来找‘同路人’的。”陈禹行强调。
面对“全栈自研”的理想与现实的落差,越来越多车企选择与具备全局能力的智驾公司深度协同。正如地平线创始人余凯所预测:未来仅有20%车企会选择全栈自研,80%将依赖第三方合作。
陈禹行将联合开发视为“旅者与向导”的关系:“车企是旅者,智驾公司是向导。向导必须熟悉每段路况,具备全局能力——从软件、硬件、算法到测试,任何环节出问题,都能迅速响应。”
而易航的优势,正是在于服务过海外、传统车企与新势力全类型客户,并实现了油电双平台的智驾方案量产。
穿越周期,靠的是真实价值
“创造真实价值”,这句话在易航的十年历程中反复出现。
它不是PPT上的炫技,不是实验室的Demo,而是真正让智驾系统在千万台车上跑起来,让消费者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
“有的人在夜总会,我们在‘夜总会’。”陈禹行笑言,“但我们从不焦虑,因为我们知道我们在做什么,也知道我们要去哪里。”
从荒芜到繁茂,从概念到量产,从“供应商”到“同路人”,易航的十年,几乎是中国智驾发展的一个缩影。
十年之前,没人知道这条路怎么走;
十年之后,路已在脚下,而前方,依然广阔。
“我们不是在做选择题,我们是在和车企一起,写答案。”陈禹行说。
当供应商不再是“供应商”,而是“同路人”,智能驾驶的产业格局,也正在这场联合开发的浪潮中,被悄然重塑。
评论 0
作者信息
更多资讯推荐